振翅欲飞的“仙鹤”,匍卧荒丘的“恶虎”,腾跃而起的“潜龙”……一排排精致传神的竹制小摆件,与筐、篓、扫把等竹制农用品摆放在同一个房间里,这便是太和县高庙镇竹编艺人范德的竹艺品工作室。这位从父辈那里学得技艺的年轻人,开动脑筋,不断钻研,赋予原本“土得掉渣”的竹编以新的艺术灵魂。 范德在制作竹编工艺品 “竹窝”里长大的手艺人 5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范德的家中。在二楼一间小房间里,除了乡村常见的筐、篓、筛、耙子等竹制农用品外,还放满了各种工艺品摆件。 无论是乡间常见的牛、羊、鸡、兔等家畜竹编,还是仙鹤、猛虎等奇珍异兽竹编,甚至是传说的神龙竹编,工作室里可谓是应有尽有。这些都是近年来他利用手头的木头、竹子等制作的。 范德告诉记者,解放前,高庙镇是个“竹窝”,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竹制品。当时,当地最有名的竹匠叫刘维依,被国民党抓壮丁后,在南方学到了少数民族竹艺品制作技艺。回到家乡后,刘维依将南方的技艺与本地技艺相结合,做出的筐、筛、背篓等颇受欢迎。 上世纪60年代,范德的父亲范兆亚跟随刘维依学习竹编手艺,渐渐有了些名气。受父亲影响,范德自幼就迷上了竹编手艺,从给父亲打下手到逐渐挑起大梁,进而成为小镇上不多的年轻竹编艺人。 把竹编做出新花样 相对于父亲一门心思做竹制农用品,范德总想着把竹编做出新花样。 3年前,范德尝试着把泥巴捏成天鹅坯子,晒干后,将竹篾围绕其上编织,最后将泥坯摔碎,一件中空的天鹅竹编工艺品便完成了。这是他的第一件竹编艺术品。在去年举行的市第三届花博会上,范德编制的“四季平安”“吉星高照”“时来运转”“心心相印”等竹编工艺品,备受游人喜爱。 不过,竹编工艺品在当地市场不算宽广。他做的更多的还是竹制农用品,其中最出名的是竹耙。相对于木、铁耙,竹耙具有重量轻、弹性好、结实耐用等优点。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范德家制作的竹耙。 2022年,范德被评为太和县非遗传承人。在他看来,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该被埋没,应该随时代发展被赋予新内涵,让这门老手艺持续传承下去。 太和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副主任于福海说,太和竹编历史悠久。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竹编向多元化发展,还变成了工艺品,兼具立体竹编的坚固、实用及平面竹编的精致、细腻。范德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赋予竹编新的艺术灵魂,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