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久居皖北,身在高校,我第一次知道阜阳丁氏这个学术之家,还是前些日子阅读安徽大学老校长王星拱资料的时候。一位名叫丁绪贤的阜阳籍化学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认真查阅当年与王星拱一起创办中国科学会的皖北学者丁绪贤。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阜阳这个丁氏家族,太厉害了! 谁说皖北没有学术之家?那就看看阜阳丁氏。2011年第5期《化学教育》刊登了一篇题为《丁氏家族与中国近现代化学》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丁绪贤一家对中国近现代化学事业的贡献。 1885年,中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化学史家丁绪贤,出生于阜阳一个书香之家。1908年春,他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英国。临行前,他慷慨激昂地赋诗一首:“此去何为者?兴亡责匹夫。同胞如有志,曷共奋前途。” 在伦敦大学,丁绪贤师从化学家拉姆塞和柯莱,系统学习化学,并在唐南教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年获荣誉科学学士称号后,又在伦敦大学研究部深造。 1916年冬,丁绪贤携夫人陈淑从英国归来。1917年,他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化学教授,创立理化学会并创办《理化杂志》。 1919年,应蔡元培之邀,丁绪贤出任北大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这一年,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了长篇译作《有机化学史》,第一次向国人介绍有机化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史,创译了许多化学史专有名词。1925年,他出版专著《化学史通考》,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化学史专著,为我国的世界化学史研究打下基础。 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化学界的先驱,在家乡创办安徽大学后,立刻束装南下,于1931年出任安大理学院院长。 在安徽师范大学网站发布的一份资料中,我意外地发现丁绪贤先生不是独自任教安大。“1932年,丁嗣贤先生因兄弟丁绪贤数次敦促,晓以大义,应允帮忙,到省立安徽大学任教,并担任省立安徽大学教务长”。 丁嗣贤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此前,他任中央大学工学院工业化学系主任。 在中国化学史上,与兄长丁绪贤一样,丁嗣贤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前驱者。他是中国化学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并且担任了第一届、第二届理事。自1932年成立直到今天,中国化学会一直是国内最权威的化学学术团体。 家乡的召唤,让远行的学子无法拒绝。据安徽师范大学校史记载,丁氏兄弟中,还有丁绪贤的另一个弟弟丁绪荣,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年出任安徽大学总务长。 纵览中国现代史上的高等教育,兄弟三人同在一所大学任教并担负行政重任者,能有几例? 此外,阜阳丁氏家族的科学家、教育家,还有丁绪淮、丁绪宝。 丁绪淮出生在1907年,192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31年获工程硕士学位,1933年成该校科学博士。回国后,他历任北洋工学院、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教授,1952年起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兼任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终身会员及创始人之一。 1920年,13岁的丁绪淮就读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1926年参与“三·一八”游行示威时,肺部中弹,但他依然坚持学业。20世纪30年代,他从事硫酸镁溶液结晶研究,提出超饱和线群理论,被认定为工业结晶领域的奠基人。 丁绪宝出生在189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留学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克拉克大学、哈佛大学,回国后任东北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校物理教授。 时光荏苒,中国现代科学家的大舞台上,阜阳丁氏家族的新一代登场了。丁绪贤的两个儿子丁普生与丁光生,都在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一个学化工,一个学药物化学。 父辈的嘱托殷殷在怀。多年后,丁光生回忆说:“我出生于北京光明殿的一个教授家庭,父亲为我取名‘光生’。我的父亲曾留学英国,是我国最早一代的化学家。母亲也曾留学英国,在任北京女高师数学教师时,与李大钊、鲁迅等为同事,是我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先驱。叔父们亦全在大学教授化工、化学或物理,所以家族中科学救国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在美国,年轻的丁光生已经颇有名气。他曾做过一例临床麻醉脑部手术,时长17小时。一位糖尿病老人截肢,丁光生大胆地施行冷冻麻醉成功。一位患胸腹怪痛病人,群医束手无策,丁光生给予肋间神经传导阻滞,疼痛立即消失。乙烯、乙醚、环丙烷等都易燃可爆,尤其在病人吸入高氧时,何况手术室内也多静电火花。丁光生用仪器检测手术室内燃爆性与静电,以确保安全。该成果1949年发表后引起各界的广泛兴趣。 1950年,丁光生冒着生命危险返回祖国,成为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药理学家及编辑学家。他白手起家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研究室。从实验室到手术台,他亲手设计画图;从卡片箱到计时器,他跑遍上海寻找购买。他自己设计监造实验动物房,冬天水泥不干,就手捧火盆促干,夜里一个人睡在实验动物房里…… 多年来,丁光生成果赫赫,在心血管和防治血吸虫病的药物研究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 特别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他研发了首个被美国仿制的中国新药。多少年了,我们天天念叨“原研药”,一直都认为“原研药”皆为欧美进口,殊不知早在1977年,丁光生发明的“二巯基丁二酸钠”已载入《中国药典》,西方国家也承认这是重金属中毒时的首选治疗药,199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该药在美仿制和使用。 丁光生还是一位名扬四海的出色编辑。他是中外多家期刊的编委或顾问,如中国的《药学学报》《生理学报》《国外医学药学分册》《海洋药物杂志》《中国药理通讯》《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等,美国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以及德国、印度、荷兰、意大利的多种专业刊物。花甲之年,丁光生还创办了《中国药理学报》,荣获中国出版工作者的最高荣誉“韬奋出版奖”。 如同阜阳丁氏前辈一样,丁光生还是一名出色的园丁。他是上海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的兼职教授,是中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丁绪贤的另一个儿子丁普生,因种种原因未能归国,现为美籍华裔学者。回国探亲期间,他积极在高校讲学,为我国的化工教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78年6月20日,丁绪贤在杭州去世,享年93岁。他的遗嘱是,解剖遗体,让青年医生积累资料,然后将骨灰撒入钱塘江。2022年10月6日,丁光生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阜阳丁家的故事,还在继续……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