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中关村来到阜阳5年时间,北大博士邓毕力创办的安徽智磁新材料科技公司,完成了由“科创团队”到“细分行业国内头部企业”的蜕变。 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专,主打产品高性能超薄纳米晶带材,市场占有率居细分行业国内前三、国际前列。 “我们将一堆特定的金属材料加热到1600度以上,再利用技术在千分之一秒内将其极速冷却下来,以此来打破传统金属产品的原子排列结构,形成特殊结构的合金材料。”邓毕力介绍。 高性能超薄纳米晶带材是一种重要的软磁材料,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特殊结构,使其相对于传统软磁材料,体积更小、能耗更低、性能更强且稳定。该材料被广泛应用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新兴领域。 时间回到2018年8月,受创新创业热潮的感召,北京大学能源动力与资源工程专业博士邓毕力,带领8位北大、清华博士来到颍泉经开区创业,专攻超薄纳米晶带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生产。 此前,高性能超薄纳米晶带材长期被美国和日本技术垄断,国内虽然实现量产化,但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导致该材料供给不足,大量依赖进口。 不到3年时间,智磁新材料研发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和应用难题,其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超薄纳米晶带材实现量产,填补了安徽省产业空白,得到了科技部重点专项、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等重大科技和产业化项目立项支持,企业快速成长为省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能力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邓毕力说,除博士科创团队成员外,智磁新材料每年超过20%的销售收入投向研发,同时筹措2000多万元资金,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招引20多名专业人才,科技创新力量持续增强。 秉承创新理念,企业加速“蝶变”。“项目中试时,还只能把带材厚度做到23微米。现在最薄可以做到12微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邓毕力介绍,智磁新材料陆续攻破20微米、18微米、16微米“关口”,直至12微米。经过多次产品迭代,如今企业研发的纳米晶软磁材料,做成元器件后,初始磁导率、饱和磁感应强度、高频损耗表现非常优异。2022年9月,智磁新材料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如今,该企业已掌握材料成分研制、材料制备及后处理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经过两轮扩产,具备年产3000吨非晶和纳米晶带材及其磁芯和元器件的生产能力,有效带动下游元器件及终端应用。 今年上半年,企业建成的国内首套千吨级宽幅超薄纳米晶压力带材生产线,顺利通过验收,进一步夯实了技术和产品优势。 前进的脚步从未停下,而是越走越稳。目前,智磁新材料正带领团队筹划新征工业用地,新建万吨级高频软磁材料产业园,进一步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产业园预计2024年初步建成投产,2026年前完全建成。 “这一项目完全建成后,预计产值将突破10亿元,带动下游产业产值达50亿元以上,力争5年内实现科创板首发上市,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在所在行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际知名的软磁材料领军企业。”邓毕力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