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和”品牌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2023-9-7 10:04| 编辑: 刘黎 | 查看: 3883| 评论: 0|原作者: 张雪松 韩笑笑|来自: 阜阳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太和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论述,融合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健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具有本地特色的“和小青”“和大姐”“和事老”“三和”志愿服务品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对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三和”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阜阳地区的生动实践,通过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提供了新思路,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新动能,进一步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引领 助推文化创新发展
  
  志愿服务坚持党建引领。党建引领关系到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方向,明晰了志愿服务精神蕴含的价值导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志愿服务的政治引领,形成县委、城乡社区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四方联动,通过志愿服务创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资源配置优化、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和”字文化创造性转化。深入挖掘“和”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结合当下实践,不断完善志愿服务项目,推进“和”之传统文化在志愿服务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进而释放社会、人与文化多元融合的潜能,推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借鉴文明成果,丰富品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太和县通过弘扬“和乐”文化,提高志愿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把“和谐共处”理念融入到志愿者行为习惯中,打造一支具有“和衷共济”能力的志愿服务队伍。
  
  “和”字文化创新性发展。“和”之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根基,在文化宣传和推广过程中,根据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需求,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和文化交流,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人们对“和”文化的关注和情感,深入感受“和”文化的魅力,把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立足群众 化解基层治理矛盾
  
  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太和县“和”字系列志愿服务品牌践行“枫桥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广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束缚、自我服务,赢得了当地群众信任,影响带动更多人做一些 “微服务”“小善事”。
  
  着力搭建为民服务的平台。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中的重要力量,“和事老”建立了三级调解组织,县级层面,成立了太和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委员会。乡镇层面,结合全县乡(镇)、村(社区)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在全县基本成立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关于少年群体,策划实践课堂、梦想学院、心灵驿站、关爱计划等活动;关于女性群体,通过扶贫济困、女子读书会、心理辅导等渠道开展服务;关于老年群体,通过“五老”巧解群众忧、网格员每日巡查等多领域进行服务,引导广大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科学设计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从日常活动流程看,志愿者招募流程相对规范,培训体系较为完善,有明确的目标、组织架构、管理办法、监督机制,“三和”志愿服务重视对志愿者的素质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培训方式的有趣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增强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性和凝聚力。
  
  从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看,“和小青”以及“和大姐”联系动员各领域基层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激活了基层组织“神经末梢”。“和事老”成员以法治力量激发村级治理大能量,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出“多方参与,凝聚为群众服务力量;多措同施,畅通为群众服务渠道;拓展范围,架起为群众服务桥梁”的全新理念,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
  
  从织密志愿服务网络看,“和小青”用好青年资源,并联合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爱心企业共同参与;“和大姐”深入基层开展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事老”把服务范围拓展到村里各项工作中,以党组织为依托,整合网格资源,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作者单位: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