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时节,农闲人不闲。阜南县郜台乡刘店村内,不少村民聚在一起编织柳木产品。一根根柳条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个篮筐便被编织成形。 37岁的张安玲是其中一员,她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告诉记者:“以前,她家的地容易受水淹,种庄稼一年到头可能白忙。现在不一样了,地势低的地块种杞柳,收割后编筐卖钱,收成也不差。”自2020年以来,张安玲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在村里的助农车间打工,编织柳编挣钱,生活过得很安逸。 张安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编织柳编,平均1年干10个月,年均收入近3万元;丈夫在附近工厂务工,1年收入约6万元;再加上种植杞柳及其他农作物的收成,她的小家庭1年收入10万余元。“俺夫妻俩就在家门口打工,钱挣了,还没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挺满足的。”张安玲乐呵呵地说。 郜台乡乡长张林伟介绍,该乡现有柳编企业46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近年来,阜南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柳木产业发展,通过建设柳木文化产业园、出台相关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柳木文化企业入驻。目前,柳木产业已成为阜南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走进位于郜台乡的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各式柳木创意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工作人员将新品图片和相关信息上架到不同网站,供国内外客商选购。 “国际贸易形势好转后,我们的订单就多了起来,现在,生产订单已经排到明年6月份。”公司负责人杨大燕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回乡创业,看中的是阜南县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项目落地后,阜南县的政策落实速度、“保姆式”服务,坚定了他干事创业的信心。杨大燕表示,下一步,将把目光瞄准园林工艺品、柳编家具生产等领域,推动产业纵深、多元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出口效益,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阜南县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1月至9月,全县柳木文化出口实绩企业累计出口额达4.48亿美元,同比增长43.96%,占全市同类产品出口额78%。目前,该县239家企业具备柳木产品出口资质,柳木文化产业链企业达509家。 阜南县商务局对外商务促进股负责人冷近近表示,该县将大力实施工艺革新、产品更新、品牌创新战略,推进以柳编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