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是冬至节气,“数九寒天”开始了,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来了。冬至这天,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冷、最热温度分别是多少?本地有哪些冬至方面的习俗?老母鸡汤怎样做更好吃?冬至有哪些养生妙招?今天,一起来看看。 A.天气 -6℃、-7℃、-8℃……说好的暖冬为啥这么冷? 12月21日早7时,安徽省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显示,阜阳最低气温为-8.7℃。-6℃、-7℃、-8℃……面对最近天寒地冻的天气,市民纷纷议论:“说好的暖冬在哪儿?”“进入‘九天’会不会更冷”…… 此前,气象部门预测今冬是暖冬,但为啥感觉这么冷呢?国家气候中心分析称,谈及某年或某个月份偏暖,不是通过单次天气事件来定的,而是通过对比整段时间的气温平均值,是否显著高于或低于历史同期来确定。此外,暖冬也会出现强冷空气过程,只是通常人们对极端事件记忆会更加深刻,对平均气温就不容易记住,因此感受上也会产生偏差。 “我市今年的入冬时间稍早,12月14日以来,受多股冷空气影响,日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偏低,持续时间近10天,所以市民感觉特别冷。”市气象台相关人员表示。 不是说全球变暖了么?为什么冷空气还那么强?主要原因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北极地区增温,与中低纬度气温差减弱,难以维持强大的西风急流,极涡内的冷空气变得“躁动不安”,更容易分裂南下。北极来的冷空气,其温度远远低于我们生活的中低纬度地区,多次出现的寒潮天气让我们感到“冷冷冷”。 今天的11时27分迎来冬至节气。市气象台预计,12月22日,我市最低气温为-9℃。虽然气温很低,却不是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冷的。据介绍,我市冬至这天的最低气温出现在2008年,为-12.6℃;最高气温是2010年的21.1℃。 根据预报,从12月23日开始我市气温将有所回升,26日最高气温可达到10℃。 B.习俗 吃饺子与喝母鸡汤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我市也有吃饺子、喝老母鸡汤等习俗。 民间为何流行冬至吃饺子呢?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刘宏介绍,相传东汉时,正值寒冬腊月,医圣张仲景看到不少百姓的耳朵被冻烂,心里非常难过。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物放入锅中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做成“驱寒娇耳汤”给他们吃。人们服食后,感觉浑身暖和,气血流畅。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按照张仲景传授的方法,做娇耳汤吃,慢慢形成了“捏冻耳朵”的习俗,人们称这种食品为饺子或扁食。渐渐地,就有了“冬至吃饺子,一冬不怕冷”的说法。 刘宏表示,除冬至吃饺子之外,阜阳地区还流传着“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的谚语,很多人冬至日喝老母鸡汤。 12月21日一大早,记者在阜城光华街南侧的生禽销售市场看到,不少市民前来选购老母鸡。当日,本地“笨母鸡”售价每斤27元左右,“这段时间气温偏低,再加上过冬至,老母鸡总体销量有所提升。”店主说。 凤凰传奇大酒店中式烹调高级技师朱治新提醒,最好用两年以上的老母鸡煮汤,“煮到八九成熟时,可加入党参等中药,起到提鲜和滋补的作用。” C.养生 宜早卧晚起,补肾助阳 冬至时节应如何养生?起居、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安医附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奇认为,冬至到来后宜早卧晚起,适当进行舒缓、放松的活动,不宜剧烈运动,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筋活络的运动。 饮食方面,市民应注重补肾助阳,可适当食用牛肉、羊肉,服用黑芝麻、黑豆、黑米、山药等用以强肾。此外,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可适当进食苦味食物养心火、助肾阳。 对冬季怕冷、手脚发凉的人群来说,如何在“数九”天里用中药温阳、回暖?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邓红卫推荐了一种中药——附子。他提醒,服用这味中药有较好的保健作用,但一定要煮2小时以上才能服用,否则有一定毒性。”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