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市农村农业局:坚持优先发展 区域性农业强市建设扎实推进

2024-2-2 10:13| 编辑: 刘黎 | 查看: 6577| 评论: 0|原作者: 毕舒宇/文 郭海洋 庞诚/摄|来自: 阜阳日报

 2023年10月,阜南县曹集镇阜蒙农场水稻丰收景象。

      隆冬时节,行走在颍淮沃野,温室大棚排列有序、村庄环境洁净优美、农民生活有滋有味……举目四望,我市农业“强”的态势不断展现,农村“美”的面貌不断呈现,农民“富”的愿望不断实现。
  
  2023年,我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及阜阳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区域性农业强市”目标,不断创新农业农村工作打法战法,区域性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底色更加鲜亮
  
  时下,走进田间地头,一片片麦苗长势良好,人们抢抓有利天气进行管护,一二类苗占比达90.1%,为今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四良两优一智”工程为支撑,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总产107.4亿斤、增长0.77%,小麦最高单产898.2公斤/亩,均居全省首位。
  
  除此之外,我市成立了阜阳市种粮大户协会,筹措赤霉病防控资金2.06亿元,创历史新高和全省最高。全国、全省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害防控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发展优质专用小麦700万亩,优质专用品牌粮食工程成为全国样板。完成31.4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提升改造任务,高标准农田占比86.5%。组建全国首个小麦抗赤霉病研究院,培育农业新品种26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8%,探索创建市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完成14项农机补短板研发任务,农作物机械化率达94%,颍东区、阜南县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
  
  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暨肉牛振兴计划,特色更加鲜明
  
  走进位于临泉县单桥镇周庄村的“中原牧场第六养殖小区”,伴随着“哞、哞”的牛叫声,一栋栋钢构牛棚映入眼帘,700余头健硕的肉牛正悠闲地吃草。
  
  而类似这样的养殖小区,在我市并不鲜见。2023年,我市坚持把绿色食品及肉牛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及支持政策,按照“一链十群一基地、十大行动强支撑”思路,扎实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着力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产业高地、黄淮食谷核心区。除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链长(组长)的领导小组,纳入市级“赛马”激励机制,还组建两支绿色食品产业链招商小分队,市县联动,有针对性开展产业项目招引,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项目246个,投资额535.2亿元,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分别达1207亿元、2454亿元,均居全省首位。依托长春新牧、内蒙古合牛肉牛全产业链“六个一”工程,积极打造“一中心三基地”,肉牛饲养量位居全省首位,在谈在建肉牛产业重点项目63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9家、省级长三角示范基地9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
  
  此外,我市与中食协每年合办全国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大会,已创成3个国家级农业园区,正积极创建以肉牛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计划在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至少一个3至5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产业园。
  

阜阳天邦食品(肉品)飘香长三角

  高质高效推进“千万工程”,亮色更加凸显
  
  隆冬时节,走进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一幅幅美丽宜居、和谐共生的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一条条巷道整洁平坦、一座座农家院落舒适雅致、一排排温室大棚果实累累……
  
  淮罗村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出台了《关于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展现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意见》,制发配套文件及20个专项工作方案,首批13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建设正加快推进,新建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97个、总量达837个。
  
  去年我市紧盯基础设施和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6.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治理率29.8%,全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颍泉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此外,全面推广“四事四权”工作法,放大了颍上“村嫂理事会”、阜南“五老法治诊所”等基层治理品牌效应,新增4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色更加厚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面完成国家及省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整改工作。记者采访了解到,2023年共投入衔接补助资金 16.7 亿元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实施到村项目 199 个、到户项目6.87 万个。实现稳岗就业41.4万人,250个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脱贫人口就业3114人,乡村公益性岗位带动脱贫人口就业5.03万人;小额信贷应贷尽贷,新增贷款3.9万户12.18亿元。农村居民就近就业“132”工程累计动员帮扶农村居民就近就业3.8万人,人均实现务工收入2.5万元;847家定点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9300余万元。全省县域结对帮扶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15.7%,高于全市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1%);516个出列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75.1万元,增长22.7%。
  
  党建引领、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有力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2023年以来,我市序时推进国家、省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全市共144个乡镇164个村开展了试点;指导村级创新成立乡村农业发展服务公司,农村“三变”改革占比87.5%;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审批宅基地建房申请13953件,做到应批尽批;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家庭农场发展到3.9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1.6万个,培育培强社会化服务主体3510家,完成“大托管”服务面积558万亩。
  
  此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也实现了乡村振兴和党建的同频共振。2023年我市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9.2%;1301个村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工作;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擂台比武”,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44.68%;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引进培育工程,评选乡村振兴一线各类人才2857名。
  
  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走好“六个之路”、实施“五大振兴”为统揽,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暨肉牛振兴计划,高质高效推进“千万工程”,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业强市。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