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河景区生态湿地 全媒体记者 张洪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皖北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过程中,逐渐生发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前,在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应充分挖掘皖北文化的价值、激发其文化活力,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与发展工作,推动皖北全面振兴。 凝聚发展共识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具有凝聚功能,从区域社会的思想凝聚及价值整合情况看,皖北文化能够基于价值一致所形成的相同或相近的思想观念而达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致观点和看法,认同大致统一的价值标准和发展理念。在当代社会,皖北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带有区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皖北地方红色文化,不仅能传导社会核心价值,而且能够有效增进人民群众对特定区域城市乡村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共识,因而能够激发精神动力、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支系统,皖北文化的精髓已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的价值整合与思想引领,皖北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日益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升皖北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皖北振兴而奋斗。 增强“软实力” 提供“硬支撑” 文化具有经济功能,对社会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作为“软实力”,文化能够为社会及经济发展提供“硬支撑”作用。皖北地区文化资源数量多、种类全、规模大。据不完全统计,皖北六市拥有5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打造高水平、高创新文化产业的明显优势,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地方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皖北地区宜抢占发展机遇,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中的经济价值、汲取其思想精华,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要着力优化产业生态,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历史文化旅游与中医药养生等产业,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唯此,方可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为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活力,助力皖北发展振兴。 繁荣文化产业 助推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以及饱含人文精神的特点,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立足于皖北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促进发展功能,应该充分挖掘并用活文化资源,助推皖北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鉴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皖北地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特别要依托皖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非遗”项目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这也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传统农业大区,皖北的“三农”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艰巨。推进文化赋能皖北乡村振兴是推动皖北振兴的重点工作。要从创意设计、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非遗”和文旅融合等方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用文创“活化”乡村,探索“乡村+旅游+文创+互联网+民宿”融合发展模式,发展村镇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结合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文化旅游特色村及乡村酒店,不断提升皖北城乡旅游的文化内涵,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健全区域内文化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皖北区域文化资源的共享与综合开发利用,加强文化产业带建设,实现区域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高,助推皖北城乡经济振兴。 2023年7月26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决定》,就大力推动皖北全面振兴作出具体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的决策部署,皖北地区应依托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皖北地区文明程度,实现多产业齐头并进,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皖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