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锚定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业强市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三农”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提升。 阜南县小麦收割现场。 持续擦亮底色,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重要回信精神,我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力度,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智慧农业“四良两优一智”工程,努力在多种粮、种好粮和保障粮食安全各环节上当标兵、走在前,切实筑牢粮食安全“基本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粮食生产稳中有升。预计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465万亩、平均单产370.1公斤、总产542.2万吨,分别较2023年度增长1.06万亩、3.1公斤、3.28万吨,粮食总产连续11年超100亿斤,稳居全省第一,“百亿江淮粮仓”地位进一步巩固。颍泉区中市街道小麦高产田块实测亩产905.11公斤,颍州区程集镇玉米高产攻关田实测亩产1082.8公斤,分别为安徽省小麦、玉米最高单产。颍上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太和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豆)。 特色农业成效显著。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82.5万亩,同比增长3.19%,蔬菜产量512.9万吨,同比增长3.95%。设施蔬菜播种面积57万亩,同比增长4.76%。食用菌产量8.5万吨、同比增长28.21%,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32.31%。积极推广特色农业“1+N”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广设施蔬菜、食用菌产业等单品18个、标准化生产单元2082个。 畜禽生产稳步发展。预计全市2024年肉蛋奶总产102.99 万吨,同比增长8.53%;生猪饲养量800万头,肉牛饲养量52万头,肉羊饲养量520万只,家禽饲养量1.5亿羽,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一、第二、第五,分别占全省的1/6、1/4、1/4、1/10。18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全年屠宰生猪478.07万头、同比增长10.05%。跨省调出生猪138.93万头、同比增长23.17%,调出生猪产品35.9万吨、同比增长14.04%。 渔业生产持续增强。预计全市2024年水产品总产量12.07万吨,同比增长3.99%。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1660亩。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万亩。支持生态健康养殖和设施渔业发展主体12家,补助资金245万元。全市已建成正在养殖的集装箱300 个,养殖水体6600立方米。现有陆基圈养桶养殖主体34 家,正在养殖的陆基桶620个。 新鲜采摘的闻集草莓。 持续打造特色,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 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我市聚焦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按照“一链十群一基地”“十大行动强支撑”思路,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加快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加快“百亿粮仓”向“千亿厨房”转变。 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创新手法、步法、打法,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以产业链思维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1—11月,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329.39亿元,预计全年超1400亿元。阜阳市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揭牌成立,皖北第一只。 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31家,比年初增加19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83家,其中省级94家。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总数达7家。1—11月,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496.9亿元。 做精乡村特色产业。创建牛羊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典型县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个,其中临泉县杨桥镇获批创建2024年农业产业强镇,阜南会龙镇、颍泉闻集镇、界首泉阳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成功实施中药材产业集群太和项目、酥梨产业集群阜南项目、皖北大豆产业集群项目。培育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5个,累计创建“一县一业(特)”示范县3个。 做实农业“双招双引”。围绕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2024年全市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项目325个、投资额651.23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均居全省前列。投资20亿元的高端绿色食品产业一体化智慧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签约并开工建设,颍东区同福大健康食品城一期项目、颍州区田三绿色食品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相继投产…… 行流镇大庙村群众收获丰收菊。 持续增添亮色,高质高效推进“千万工程” 我市制定印发2024年度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19个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市级领导和市有关单位联系精品示范村建设工作制度,积极申报2024年度精品示范村,推动“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着力推进项目工程建设。2024年,获批建设省级精品示范村15个、总数达28个,获批建设省级中心村79个、总数达1006个,总数均位于皖北首位。全市28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完成2024年度建设任务。 持续推进农村改厕。根据群众意愿,自下而上申报农村改厕计划,按照优先入室、确保进院、不建独立式厕屋的原则,高质量推进农村改厕,确保改一个、成一个、用一个。2024年计划改造提升农村户厕2.43万户,已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聚焦“万村清万塘”主题,持续推进以“五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加强村庄环境消杀,铲除病媒滋生环境。2024年以来,累计清理村内沟塘8112口、废旧广告牌2.43万个。 颍州区马寨乡朱大庄村农业“大托管”分红现场。 持续提高成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深化产业就业帮扶,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常态化做好监测帮扶。优化“四级网格”、厘清网格责任,调整后网格组29225个,遴选网格员29225名。2024年新增监测对象3912户13315人,现有监测对象28698户86173人,标注风险消除户19780户57650人、风险消除率68.92%。为全市30.7万脱贫户和2.87万监测户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 多层次落实帮扶政策。扎实推进脱贫人口就业,全市实现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稳岗就业41.86万人,249个车间带动脱贫人口就业3217人,公益岗兜底安置就业49622人,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贴19.4万人8009.2万元。“雨露计划”资助47708人,发放补助资金7202.56万元。评审认定市级乡村工匠581人。 严要求推进资金项目。保持财政衔接资金总体稳定,全市年度到县衔接资金29.07亿元,支出28.67亿元,支出进度98.6%。年度计划实施项目456个,全部批复实施并完工。开展资金项目及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对2021年以来使用的财政衔接资金、实施的项目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扶贫资金实施项目形成资产进行全面排查整治。 全方位提升帮扶质效。全市770余家各级定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7099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300余个,帮助引进各类资金2.54亿元,帮助销售、采购当地农产品金额超6500万元。 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我市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1663个涉农村(居)集体经济组织中,1347个村(居)创办农业发展服务、创业经济服务类公司1377家。全市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89个,较上年增加37个,占比48.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年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31个,较上年增加31个,占比34.73%。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全市新增家庭农场6405家、总量达到46152家,农民合作社新增409个、总量达到16856个,均居全省前列。 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完成2024年度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91万亩。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面积704万亩,村参与率达60%。培育培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3854家。 稳妥有序推进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全市已完成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网签180.82万户、完成率99.64%,在全省率先整市完成省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工作步骤为农业农村部出台“八步工作法”提供有益实践。 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区域性农业强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市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区域性农业强市。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