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谋发展 真抓实干踏新程 ——太和县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召开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星期六会商”会63场、解决问题265个,开工纳统项目152个、全市第一,纳入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18个、开工率100%;高新技术企业达1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65家,均居全市第二;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站152座,充电桩7792个;成功创建第六届省文明城市、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 太和县城新貌。 一组组数据,见证县域经济的稳步回升;一串串荣誉,激励广大干部续写传奇。翻开太和县2024年的经济发展画卷,起笔不凡,落笔精彩。 去年,全县上下以“排头兵、主力军、领跑者”的姿态,大力推行“一线+闭环”工作法,扎实推进“九个‘区域性强市’先进县”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太和实践中迈出坚实步伐。 安徽鲁控环保有限公司。 担当实干 奏响经济发展“奋进曲” 2024年,是招大引强、产业集聚的奋起之年。这一年,太和县以招大引强攻坚战、项目建设大会战为抓手,立足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不断破除痛点堵点,经济发展动力更足、活力更强。 寒冬时节,太和肖口绿色新能源产业园区仍然是一派忙碌场景。一车车废旧铅酸电池进入厂区,经过繁杂又精细的拆解、熔炼等程序,摇身一变成为一块块银色的再生铅锭。 “太和县铅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精明的制陶匠在做釉料的过程中发现了金属铅巨大的经济价值,从而放弃制陶手艺,转行做起了废铅购销的生意,太和县铅业市场也是在那时初步形成。”园区企业安徽鲁控环保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太和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兼并重组,完成了传统制铅业向再生铅冶炼的跨越转型。安徽鲁控环保有限公司也乘着“改革”的春风迈过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先后获得“最受欢迎的再生铅企业”“安徽省民营企业50强企业”“安徽省绿色工厂”等称号,并得到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肯定,被授予副会长单位。该公司今年预计可完成营业收入4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 同样致力于成为全国再生铅行业标杆的安徽天硕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过程自动化、流程化及全密闭输送的数字车间内,有着全国最大的废旧铅酸电池回收生产线,仅一天的处理能力就能达到1800吨,足以让100多万只废旧电池重获新生。 安徽天硕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赵创业介绍,企业在绿色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废水经R0反渗透膜净化处理后不外排,可回用于生产系统,无危险固废产生。不仅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还提升了铅、锡的回收效率,充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发展与环保同步,生产与治污并举。 “目前,我们天硕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这些专利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赵创业说。 随着新能源产业动能的不断释放,太和县不断招大引强赋能产业升级。2024年,太和签约总投资40亿元的盛凯机械电器高端智能制造项目,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签约总投资60亿元的首衡城·晶宫中原国际食品产业新城项目,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通过“以商招商”方式,持续引进安徽创艺新能源汽车及白色家电铝制品部件生产项目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 项目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抓项目就是抓发展。2024年,太和县纳入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18个、开工率100%,创艺新能源、盛凯机械、科创智谷等项目顺利开工,太平洋织物、中竞新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个、总投资257.4亿元,其中工业类项目55个,玥盛达新材料、海融智能制造等项目陆续签约落地。 太和县中医院中药制剂中心。 抓好项目建设,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项目的“强磁场”。 太和县深入推进“一把手坐窗口”“企业服务专厅”“政务云窗口”等便民利企举措;上线21个“一件事”打包办,累计整合事项177个;与浙江海宁、江苏泗洪等地签订“跨省通办”协议,125个政务事项实现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一系列暖心举措,优化了营商环境,推动了项目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太和县入围“安徽县域营商环境竞争力十强”。 “唯有坚持服务导向,聚力综合施策,在项目集中审批、提高服务效率、政务诚信建设等方面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才能为重大项目建设‘开绿灯、架桥梁’。”太和县营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种植香椿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重要方式。 积极作为 吹响乡村发展“冲锋号” 2024年,是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的奋斗之年。这一年,太和县以乡村振兴合力战为抓手,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效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把脚印刻进沃野平畴,把最美的文章写在乡村田园。 农家小屋粉墙黛瓦,家家户户门前有个小菜园,园子四周装上新式护栏;一条条整洁的道路向远方延伸,两旁青翠的树木整齐排列……走进太和县桑营镇贾李村安庙中心村,一幅和美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太和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 文明巷、奋斗巷、永安巷、振兴巷……安庙中心村被划分成12个小片区,每个片区配备一名“巷长”。年逾六旬的贾国安是退休村干部,也是振兴巷巷长,义务承担近百米路段的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管护等工作。 “组织群众既‘扫好自家门前雪’,又管好公共区域环境卫生,营造齐动手、大整治、靓村庄的浓厚氛围。”在贾国安和其他巷长的共同努力下,安庙中心村的“颜值”广受好评。 近年来,贾李村大力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努力实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村干强”的发展目标。 “下一步,村里将重点抓好乡村产业发展,把和美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村里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带领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贾李村党总支书记李全说。 2024年以来,太和县坚持把“千万工程”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建设现代化和美乡村的“基础工程”,持续强化财政投入,为精品示范村提供资金支持。5个精品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20个省级中心村通过验收,完成20条农村黑臭水体、1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任务,改厕6200户。 产业发展是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渠道挖掘村集体经济新增长点,才能实现业兴村强民富。 2024年,太和县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2家、居全市第一,招引绿色食品产业项目45个、总投资96.2亿元,济乐康、保健食品产业园等项目陆续开工。2024年上半年,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李兴现代产业园获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成效初显。新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5个、培育“皖美农品”品牌1个,麒麟西瓜、小青菜等农产品畅销长三角。食用菌红托竹荪航空诱变育种栽培长势优良。太和板面在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上频频“出圈”,太和县被命名为安徽省“板面之乡”。 从蔬菜绿色种植到深加工,从大豆的科学繁育到科技转化,从蛋鸡的科学养殖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每一个产业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共同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广阔的增收渠道,更激发了乡村经济的内在活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安徽四环科宝制药有限公司。 聚力提升 激发城市建设“新活力” 2024年,是融城发展、蝶变升级的奋战之年。这一年,太和县以民生工程同心战为抓手,用心用情惠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政府对我们小区的排水管网、道路、外墙面等都进行了改造,还安装了路灯,增加了消防设施和停车位,小区面貌大变样。”住在太和县城邮电局家属院的居民王玉廷见证了当地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变化。 王玉廷今年72岁,在邮电局家属院居住多年。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这里曾和很多老旧小区一样,电线和网线就像蜘蛛网一样缠在一起,道路破损,排水系统失修,部分外墙脱落。还有一些居民搭建的棚子,占据了有限的公共区域。 改变,从去年8月底开始。2024年,太和县住建局着手改造5个小区,其中就包括邮电局家属院片区,改造内容包括小区内雨污水排水系统提升、道路整修铺设沥青、屋面做防水、安装太阳能路灯等。不到3个月,小区“颜值”就得到有效提升。 前段时间,太和县商业新村居民反映,小区建造多年但一直未安装天然气,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太和县住建部门迅速开展调研,随后联系施工单位进行天然气入户改造。 目前,该小区燃气管道已铺设完毕,待入户安装、检测等工序完成后,即可顺利通气。同时,在县住建局的协调下,小区的自来水分户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今后不必挨家挨户上门收取水费,可以直接用手机网上缴费,居民十分满意。 民生实事关乎群众福祉,太和县坚持“以点带面”,通过发现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2024年,太和县在持续做好调研走访、摸清居民燃气需求的基础上,对5个老旧小区实施天然气入户改造,努力提升居民满意度。 文明路、人民路等13条道路排水管网改造加快推进,城区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城市“生命线”一期有序推进;新增“口袋公园”3个、绿道5公里、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太和县结合城市体检、城市更新,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工作,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老城区有效融合过程中城市排水不畅、城市暖气管网老化等问题,不断提升城市配套承载力,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宽敞舒适的水泥马路、店面干净的便民超市、幸福宜居的居民小区……行走在街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让太和县“面子”更亮丽,民生“里子”更殷实。 有呼必应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2024年,是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暖心之年。这一年,太和县以“民声呼应”平台为依托,收集多个民意表达渠道信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从一件事推广到一类事,力争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推动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去年,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集中认证的阶段,太和县原墙镇居民刘莉因为工作忙,无法带老人及时去社区办理认证而发愁。 “白天在超市工作走不开,家里老人没法自己去,养老保险认证就一直在拖。”刘莉说,后来她想到了“民声呼应”平台,并把自己的困扰在平台上进行反映。没想到,社区网格人员接到平台信息后第一时间上门服务,现场为家中老人办理了信息采集和认证。 为切实做到“民呼我应,有求必应,抓真干实,一呼百应”,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原墙镇一方面线上依托阜务为民、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平台渠道,及时收办群众诉求;另一方面,线下主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倾听群众意见,引导群众诉需求、提建议,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及时化解矛盾、消除安全隐患,实现民众有所呼、镇村有所为,做到为民服务无小事。 为把每一件有利于民生改善的事做实、做细、做好,太和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主动顺应网络社会群众“举手扫码”的生活习惯,畅通“民声呼应”反映渠道,打造矛盾纠纷调处“码上办”平台,全面推行“接诉即办,马上就办”诉求解决机制,创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码上办”是一款解决群众诉求的应用平台,群众通过扫码进入微信小程序,无须注册验证即可直接反映诉求,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受理服务,就地就近帮助解决问题。 “以前有事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去办,有时社区干部忙得顾不上。现在群众有什么事直接扫码,很快就有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上门服务,事情大多能得到及时解决。”太和县城关镇平安路社区居民范先生说,通过‘码上办’扫描反映问题,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少跑腿、更高效。 如今,太和县广泛推出“码上办”平台二维码,将诉求反映“窗口”送到群众家门口,把受理平台送到群众手中,让大家随时随地反映诉求。 2024年以来,太和县积极构建“民声呼应”高效工作体系,全年受理来电及网络留言5.4万件,办结率100%。信访形势整体趋稳向好、信访总量下降21.1%,群众满意率不断提升。 太和县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无易事,今后将探索“民声呼应”办理工作创新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动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信念引领征途,奋斗书写华章。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太和县将秉承初心使命,勇担发展之责,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担当实干,锐意进取,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