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一吃“布袋” 就想起爸

2025-2-14 10:28|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7276| 评论: 0|原作者: 李蓓|来自: 阜阳日报

   结婚成家第一年,正月十五,婆家上下一如平常,我提醒说,要吃“布袋”了。嘴上跟他们说不明白,我就亲自做一大锅的“布袋”,让公婆和一群小叔子小姑子,第一次尝到了“布袋”。

  晚上,我对爱人普及了一下正月十五吃“布袋”的习俗。新春乍到,新年伊始,勤劳的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要包上圆滚滚的长“布袋”,祈福今年大丰收。

  为什么叫“布袋”呢?布袋是北方农村在收获季节纳粮归仓的用品,用厚实的农家老粗布缝制,一米多长,装满粮食就成了长条的圆柱形。收完粮食,老乡们强壮的肩膀上躺着长布袋,沉甸甸、饱腾腾的,从地里运回家去,让人相信全家人一年里衣食无忧。但绝不是年年都能丰收,欠收的年景,老乡们就用乐呵的希望装满布袋。在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包“布袋”。蒸熟起锅的时候,人手一个,人们双手托着“布袋”,依次来到粮穴,将手中的“布袋”朝着粮穴抖上几抖,寓意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这就是“布袋”的来由。爸爸说,他们小时候的“布袋”,真的有一米多长,擀好巨大的面皮,把各种蔬菜和粉丝拌成馅摊上去,卷起来,就是大“布袋”。包好的“布袋”盘卧在火灶上,像条长龙。乡下蒸“布袋”的大铁锅可以容下一个壮汉坐卧。只见灶下的劈柴红红火火,爆着火星子;不多时,灶屋里热气腾腾,人在半云半雾之间忙活。最后一声吆喝,把大锅拍子一掀,浓浓的蒸气窜腾起来,白雾在主妇的周围腾腾挪挪,众人纷纷探手从白雾里摸出一截“布袋”,忙不迭地跑去粮穴那里了。吃“布袋”当然是在晚上,正月十五的晚上。“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十五就出了年儿啦!一家人靠在门墩上,坐在石磨上,就着新鲜的热气,畅谈一年的耕作。

  据说,我们这里的农村一直如此。我因此对过去有了一种误解,觉得以前的生活怎么那么好。爸爸却说,哪里啊!越是一无所有的时光,越要充满乐呵的希望。

  爱人问我,那你包的“布袋”咋那么小?我学着爸爸的样子说:哪怕希望不大,这“布袋”也要扛;扛多了,不也一样。

  有一年元宵节的“布袋”,我永远记得。那一年大年初十,爸爸去世了。元宵节,我恍恍惚惚对我妈说:过节了,晚上我来包“布袋”。然而,“布袋”吃到嘴里,大家发现没放盐!我怅然极了!像那撕下了所有春联的院落和空下来的房间,这没放盐的“布袋”,散落一桌子的寂寥。

  我站起来说,等着,我调一份料汁。咸香油亮的料汁让“布袋”恢复了生机。我心里替爸爸说,无味的生活,调一调,便有味了。尽管那晚的“布袋”没放盐,但那晚的“布袋”又最让人回味。我女儿打小从我这里知道了“布袋”的来历,吃了二十几年,现在也学会做“布袋”了。因为学得半懂不懂,反倒能做出新花样。她做“布袋”的时候,心里又在念叨点什么呢?

  “布袋”不放盐的故事就那么一次。打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忘记放盐了。这些年,我年年包“布袋”。一到吃“布袋”的日子,就会想起爸爸。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