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家访如何才能“不遭拒”

2025-2-19 09:11|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6516| 评论: 0|原作者: 朱波|来自: 颍州晚报

   近日,上海中小学教师家访遇阻的新闻引发热议;浙江一项调查也显示,超过85%的家长对“入户家访”投了“不喜欢”。

  这场争议折射出的不仅是家校沟通方式的变迁,更是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改变的碰撞。笔者以为,对于入户家访“遇冷”现象,“一刀切”地取消家访并非良策,唯有以尊重、灵活、创新为原则,方能重构家校共育的桥梁。

  现在,教师家访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如个人隐私问题,就像上海单亲母亲朱女士所言,三代同堂的局促居住环境让她担忧“家访可能让老师对孩子产生偏见”。另外,家长需为接待老师调整作息、进行布置,增加了“额外负担”。同时,部分流于形式的家访加剧了家长的反感。

  但另一方面,家访的内在价值仍不容否定。家访是很多学校的传统,其承载的情感难以被电话、信息替代。教师踏入家门,学生感受到的重视与关怀,往往能转化为更深厚的师生信任,这种“面对面”的温度正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

  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探索多元化家访路径。一方面,家访不必拘泥于“入户”。比如,上海部分学校试点“沟通分级制”,普通情况通过线上表单反馈,敏感话题选择咖啡馆或社区图书馆等场所,仅特殊情况才入户。另一方面,开发家校沟通APP,设置信息共享权限,隐去家访记录中的敏感信息,可缓解家长对隐私泄露的担忧。此外,教师与家长也要做好沟通,若家长坚持拒绝家访,可转而通过定期线上家长会、成长档案共享等方式保持互动。

  家访之争本质是教育传统与时代需求的矛盾。与其纠结“存废”,不如将其视为重构家校关系的契机,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创新家访形式;教师需以专业与真诚赢得家长信任;家长亦需理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如此,可让家访变为既能解决教育问题,又能传递温情的桥梁。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