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戏曲中,阜南嗨子戏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广受当地观众喜爱,1977年被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誉为“天下独一戏”。嗨子戏又称“嘿子戏”,因用“嗨”字音起腔而得名,形成于清代,主要流行于阜南县、颍上县、临泉县及河南省淮滨县、固始县等地。2011年,阜南嗨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为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戏曲艺术,阜南县在对嗨子戏唱腔、表演等进行记录、归档的同时,还建立嗨子戏艺术人才保护和培养机制,让这个古老剧种焕发新彩。 嗨子戏《建国回乡》剧照 社区演出 接地气受欢迎 3月15日下午,由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的一场“送戏进万村”活动在阜南县鹿城镇城南社区举行。社区居民兴高采烈来到社区文化广场,欣赏嗨子戏《墙头记》。 《墙头记》是传统古装戏,时长100分钟左右,讲述的是两对年轻夫妻从驱赶老人到争抢赡养老人的故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演出过程中,观众不时叫好。 “小时候我就看过《墙头记》,印象很深,很喜欢!今天的演出,演员演得好,弘扬了传统孝道文化,引发了大家的情感共鸣。”城南社区居民张大妈说。 社区居民赵大爷说,几十年来,他一直都是嗨子戏的忠实观众。嗨子戏的方言唱词和乡土气息,让他感到十分亲切。同时,年轻观众也可以通过观看嗨子戏了解家乡文化。可以说,嗨子戏很受当地观众欢迎。 本场演出的演员都来自阜南县演艺中心。由于是古装戏,演员们在后台化了近一个小时妆。今年68岁的骆桂平是阜南嗨子戏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本次饰演《墙头记》中的“老父亲”一角。“我13岁开始学习嗨子戏,已经演了50多年。年轻时,演的是这部戏的‘二儿子’一角。”骆桂平说,嗨子戏十分接地气,以生活剧、爱情剧为主,表现形式幽默,唱起来也不累人,因此他年近七旬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今年我们承担的‘送戏进万村’演出任务,要下乡演出嗨子戏200场,涉及30多个乡镇。今天一天,我们就演了3场。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墙头记》这类传统嗨子戏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清唱了,不但在唱腔上出新了,还增加了二胡等乐器伴奏,观众更容易接受。”收拾好行头,骆桂平和其他演员便马不停蹄赶往鹿城镇淮河社区,准备下一场演出。 参加当天演出的“00后”演员李雪茹,在剧中扮演“大儿媳妇”一角。和老戏骨骆桂平同台演出,两代人绽放着不同光彩。 作为土生土长的阜南人,李雪茹从小就喜欢听嗨子戏。“2013年,我13岁,进入当时的阜南县嗨子戏非遗传承班学了3年。2017年,我到合肥进修,又学习了豫剧、黄梅戏等其他剧种。2024年,我回到家乡,通过应聘成为阜南县演艺中心的演员。可以说,我的嗨子戏演艺事业一直没间断过。”李雪茹说,目前,她以唱嗨子戏为主,还将其他戏种的优点融入到嗨子戏表演中,为嗨子戏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发展 每年演出500余场 阜南县淮河东路有一条不起眼的巷子,名为剧团巷,阜南嗨子戏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玉英就住在这里。今年80岁的李玉英是阜南县苗集镇人,13岁开始学习嗨子戏,直到去年还活跃在舞台上。 “在阜南县,提到‘大头’,没有不认识的。”李玉英笑着说,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才十几岁、有点胖,时任阜南县委书记郭铁看了他的演出,就亲切地给他取了这个“外号”,后来成为他的代称。他演了一辈子嗨子戏,以花脸、黑脸为主,演过小丑、包公、程咬金、七品芝麻官等角色,如今仍担任着阜南县演艺中心唱腔指导。 嗨子戏形成于清代,主要流行于安徽﹑、河南两省的沿淮地区。“新中国成立前,淮河两岸时常发水,沿淮一带百姓生活艰难。水退之后,几个人凑在一起,挑起担子就外出去唱嗨子戏,走到哪儿唱到哪儿,以此维持生计。”李玉英说,嗨子戏以民间小戏为基础,唱腔多源于民间小调,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嗨子戏以“嗨”字音起腔,“嗨”字长、短、轻快、沉重各不相同,可以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嗨子戏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类,主调有“老生调”(沉重)、“喜娃子”(高兴)、“苦娃子”(悲情)、“三叹调”(婉转)等调式;花调有“放鹦哥”“打货”“祭塔调”等多种。传统剧目有本戏、折子戏、三小戏等100多出。 李玉英说,新中国成立前,民间嗨子戏表演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多以小戏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在阜南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1958年嗨子戏被纳入县剧团主要演出剧种,并邀请当地音乐教师周学忠加入研究嗨子戏。周学忠还在原来单一的打击乐伴奏基础上,加入了二胡、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使嗨子戏的配乐更加丰富。此后,嗨子戏得到飞速发展。 上世纪60年代,阜南县成立嗨子戏剧团,还受邀去江苏、浙江等地演出。由于其软腔软调的唱腔十分接近黄梅戏,得到南方观众认可。上世纪70年代,阜南县嗨子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剧目更加丰富,有古装戏《香罗帕》《借女吊孝》,也有现代剧《刘胡兰》《红灯记》等故事性较强的大戏,增强了舞台表演的观赏性。同时,阜南县还从天津邀请武术师傅,加入武术、京剧的表演方式,进一步丰富了嗨子戏。上世纪80年代,嗨子戏剧团又分化出嗨剧队和梆剧队,成立嗨子戏研究室,对嗨子戏唱腔、表演等进行记录、归档。 近年来,阜南县对保护、发展嗨子戏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2011年,阜南县演艺中心成立,汇聚嗨子戏人才。2013年,在阜南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阜南县开办了嗨子戏非遗传承班,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将嗨子戏一辈接一辈传承下去。如今,在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的“送戏进万村”等活动中,阜南县演艺中心、阜南县群声艺术团、阜南县地城镇新兴民间嗨子戏艺术团等多个艺术团体,每年都要深入乡镇、社区、学校等演出嗨子戏500余场。 培养新人 编演新剧目扩大影响 “大声唱出来,同时注意手型、动作、眼神……”3月14日一大早,在位于阜南县的阜阳理工学校五楼嗨子戏排练室,嗨子戏非遗传承班的学员们正在骆桂平的指导下练嗓。练了半小时后,小学员又进行腰、腿等基本功训练。排练室的墙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标语十分醒目。 骆桂平既是演员,也是指导老师。2016年,他从阜南县演艺中心退休后被返聘,继续活跃在台前幕后。“平时,我和其他3位老师轮流到这里指导学生学习嗨子戏。”骆桂平介绍,嗨子戏专业学习与文化课学习相辅相成,每周一、二、四、五,利用早晨或晚上的时间,上一到两节嗨子戏专业课,课程分为乐理知识和唱念做打基本功。“唱戏需要童子功,先练身段、台步、唱腔等,之后根据演员的不同特点再分行当,至少要学两年才能上台。” 骆桂平介绍,为培养嗨子戏传承人,嗨子戏非遗传承班每年都在当地招收10到15岁的孩子。这些学员平时吃、住在学校,培训经费由县文旅体局专项拨款。“从2013年至今,传承班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最多时有40多名学生,李雪茹等一批有潜质的学员被选拔出来,为嗨子戏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记者从阜南县非遗中心了解到,嗨子戏非遗传承班开办以来,已培养嗨子戏演员120余人,其中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人。接下来,当地文旅体部门和教育部门将共同打造嗨子戏非遗传承班,将其纳入成人职业教育计划。优秀学员从阜阳理工学校毕业后,可通过招聘程序在阜南县演艺中心就业,进一步充实嗨子戏人才队伍。 近年来,阜南嗨子戏紧跟时代步伐,在传统剧目出新的基础上编演新剧目,如《蒙洼情》《竞标》《按规定办》《建国回乡》等。其中,2016年,《按规定办》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2022年、2023年,《建国回乡》《老百姓的贴心人》分别入选“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2023年,《墙头记》应邀参加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举办的艺术节展演活动;2023年,《三击掌》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并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阜南嗨子戏代表性传承人 李玉英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945年出生,阜南县苗集镇人。1958年考入阜南县艺术学校,1959年分配到阜南县文工团当演员。他文武兼备、演技娴熟,嗓音浑厚、变化多端。他导演的《闹花灯》《特别新娘》等剧目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骆桂平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957年出生,阜南县鹿城镇人。1970年考入阜南县嗨子戏剧团。他唱腔朴实、圆润,原生态气息浓厚,参演的《按规定办》获2016年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等。 牛霞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962年出生,阜南县鹿城镇人,现为阜南县演艺中心指导。2011年,参演现代剧《特别新娘》,获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表演二等奖;2023年,参演古装戏《安安送米》,获安徽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最佳表演奖。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