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档案馆特藏室藏有一件珍贵的清代刊本志怪小说集《洞冥记》,该书于清光绪年间由湖北崇文书局雕印。《洞冥记》系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汝南郡新郪县(今太和县)人郭宪所著,又名《汉武帝洞冥记》《别国洞冥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等。 清代光绪年间刊本《洞冥记》 《洞冥记》有四库全书本等多个版本,历史上流传甚广,被称为“奇书”。称其为“奇书”,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想象奇特,还因为它反映了汉朝与他国频繁交往的历史,并为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以至唐朝之后的文言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宪以敢言著称 郭宪,字子横,生卒年不详,文学家、术士。郭宪生于新郪县,年少时学习勤奋,曾拜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人王良(字仲子,以治学《尚书》出名)为师,研习《尚书》。他十分聪慧、善于钻研,后又入太学深造。光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郭宪因“体忠烈之节,游志太学贯通秘奥,光武嘉之”(三国时期周斐所撰《汝南先贤传》),被拜为博士,官至光禄勋(九卿之一)。 历史上,郭宪以敢言著称。郭宪师从王良时,位居大司马的王莽要召见王良。郭宪不畏王莽权势,直言劝谏老师:“按求学之礼,王莽理应前来拜访您,哪有劳烦先生躬身前往施教之理?现在您轻视信奉的学说而畏惧权贵,我以为此举不可取。”后来王莽听说了此事,不但没有怨恨郭宪,反而暗自称奇。王莽篡位后,拜郭宪为郎中,但郭宪烧掉官服拒不接受,隐居于东海之滨。 东汉初年,光武帝御驾亲征割据陇右的军阀隗嚣。郭宪认为天下初步安定,不宜劳师征伐。见光武帝无返驾之意,他挡住光武帝乘坐的马车,拔出佩刀斩断车靷以劝谏。光武帝仍不听其言,继续前进。光武帝刚到陇上,后方颍川就发生了战事,不得不急忙往回赶,后悔没有听进郭宪的谏言。 后来,郭宪举刀断靷直谏之举被传为美谈,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引用的典故。《四库全书总目》给予郭宪很高评价:“直谏忤光武帝,时有关东觥觥郭子横之语,盖亦刚正忠直之士。” 留下脍炙人口的文学典故 秦汉时期崇仙寻道之风盛行,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土壤。据《后汉书》记载,“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东方朔等方士受到汉武帝的重视,因此关于汉武帝与臣子寻仙访道的故事流传颇多。受道学的影响,郭宪写出了《洞冥记》这样的奇书。 关于书名,郭宪在自序中说:“汉武明隽特异之主,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故曰‘洞冥’。” 在《洞冥记》中,郭宪以夸张、瑰丽的笔法描述了汉武帝晚年与近臣东方朔等人60余则奇人奇事,或记寻仙访道之事,或述他国进贡奇物珍宝,或叙汉武帝情感故事,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典故,为后代文人所征引。比如,“泣珠”出自《洞冥记》第二卷:“此国(吠勒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泣珠”常用来形容人哭泣或流泪的样子,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即化用此典故。又如,“钗待飞”出自《洞冥记》第二卷:“神女留玉钗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黄諃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言吉祥也。”《红楼梦》中贾雨村怀才不遇时作《对月咏怀二首》,其中“钗于奁内待时飞”之句,将自己比作待价而沽的美玉,即是取材于《洞冥记》。再如,“怀梦草”是神话中的仙草,传说怀抱其叶而眠,可知梦之吉凶。《洞冥记》第三卷载:“有梦草,似蒲,色红,昼缩入地,夜则出,亦名怀梦。怀其叶,则知梦之吉凶,立验也。帝(汉武帝)思李夫人之容不可得,朔(东方朔)乃献一枝。帝怀之,夜果梦夫人,因改曰怀梦草。”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梦见博学多才的族弟谢惠连,因而才思泉涌,得佳句“池塘生春草”,衍生出了“谢枕”之典。此亦源于《洞冥记》。 《洞冥记》注重借鉴、吸收《山海经》《汉武故事》等古籍的博物叙事和写史手法,形成了文辞靡丽、语境奇绝、感情真挚的志怪小说叙事风格,为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以至唐朝之后的文言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因此,《洞冥记》受到鲁迅先生的重视,他辑校的《古小说钩沉》将唐代以前的《洞冥记》《世说新语》等36部小说收录其中。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