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县建颍乡,一个三面临颍河的乡镇,古“颍上八景”中排名第一的“文地春风”就在这里,至今流传着不少与管仲有关的传说,还有民国时期的“孔子止宿处”石碑。 建颍乡还是省级非遗项目颍上琴书的发源地之一。一年四季,这里不时回荡着民间艺人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琴书唱腔。 建颍乡地势较为低洼,有“四湖一洼”之说,洼地面积约占全乡面积的84%。依托洼地资源养殖“酒糟鹅”,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 颍河管仲湾 管仲故里访遗迹 近日,记者从阜阳市区出发,沿阜颍路行驶至余塘路口,再到新集镇集贸市场,驶入新建公路(新集—建颍公路),不久就到达了建颍乡。 颍河从建颍乡西、北、东三面缓缓流过,在管谷村东侧留下一个S形大河湾。这里就是清末颍上八景之首“文地春风”所在地,一块落款为“颍上县旅游协会敬立”的石碑矗立在颍右堤上。 “管谷村以前叫文地营,后来因管仲的母亲姓谷,又更名为管谷村。”今年85岁的冯传礼是建颍乡管谷村人,2010年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管仲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他说,相传管谷村是管仲和鲍叔牙的出生地,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流传着不少与管仲有关的故事。 相传,管仲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合伙经商,经常受到鲍叔牙资助,二人成为挚友。后人为纪念管仲,曾在颍上县城建管子祠,是管仲专祠,建设年代如今已不可考。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县令屠隆在祠内增祀鲍叔牙,并将祠改名为管鲍祠,以纪念二人。 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意思是说,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盟会诸侯,安定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略。 新中国成立前,管谷村东侧这个三面临水的河湾被称为“管谷湾”。新中国成立后,“管谷湾”又改称“管仲湾”。 在建颍乡文地石化小学院内,至今保留着一块“孔子止宿处”的石碑,碑文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时任颍上县县长张鼎家题写的,碑文内容是:颍上有名“文地春风”者,在县北二十里,相传孔子自楚返回至此。 据1995年黄山书社出版的《颍上县志》记载,孔子周游列国,从楚国返回鲁国的途中路过慎城(今属颍上县),听闻先哲管仲是慎城南管谷湾人,便带领学生由龙泊渡乘船到这里拜谒管仲出生地,向学生介绍了管仲的事迹,并在这里休息了一个晚上。 “文地石化小学始建于1933年,原名颍上县文地学校,是当时颍上为数不多的新式学校,92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建颍乡文地石化小学校长荆坤说,新中国成立前后,文地学校数次更换校址,直到1975年迁入现在的办学场地才最终固定下来。2008年秋天,文地学校更名为文地小学。2021年以来,中国石化浙江石油分公司累计投资400多万元改善教学设施设备,文地小学因此更名为文地石化小学。 2021年,建颍乡管谷村文颍中心村入选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名单。近年来,当地对旧村庄进行改造,并配套建设人行步道、涵管桥、农民文化广场、夷吾书院等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让这里成为颍河西岸一处宜居宜游之地。“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来寻访与管仲有关的遗迹和故事,挖掘管子文化的深厚内涵。”管谷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朱桂然说。 颍河湾里听琴书 “打一打扬琴定住了声,唱的是一个大妮今年二十一,小人物长得不咋地,她要的彩礼可不低……”近日,在管谷村农民文化广场,颍上县管故演艺社的民间艺人正在表演现代琴书《丑女攀家》。 这是演艺社负责人张文现新编的琴书唱段,用耳熟能详的唱腔向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宣传移风易俗。“我们平时都在管仲老街唱书,一年演出300多场。”今年67岁的张文现是建颍乡王海村人,7岁开始学唱琴书、大鼓书,17岁初中毕业正式拜颍上县古城镇知名琴书艺人冯明礼为师。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张文现和他的搭档一直活跃在皖北、苏北、豫东、鲁南的集镇农村,像《大红袍》《小红袍》《三侠剑》《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老书,一唱就是一个月。“一场书唱两个小时左右,上世纪70年代中期能挣两块五毛钱,80年代中期涨到了5块钱,靠唱书就能养家。”张文现说。 张文现(左)和演艺社成员表演颍上琴书 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琴书观众出现分流。“一开始是刘兰芳在广播里说评书,没过几年黑白电视机放《射雕英雄传》,时间一到听众一下就散了。”上世纪90年代初,张文现到上海务工,在窑厂拉过砖坯,在建筑工地干过泥瓦工,还开过小饭店、卖过蔬菜。 出门在外20多年间,张文现一直把琴书伴奏用的坠胡带在身边,下班或放假的时候拿出来给工友唱上一段,工作的疲惫和思乡之情便一扫而空。直到2017年春天,他才应颍上县文化馆之邀回到老家唱琴书。 “当时颍上县文化馆曲艺社正在招募民间艺人,我跟县文化馆老馆长万文孝是老朋友,去了以后协助他把曲艺社的活动搞起来。”张文现说,为了更好地为琴书伴奏,他个人花了近2万元买了一架专业扬琴。从2017年到2020年,他一直在曲艺社唱书,一场演出费是200元。2020年以后,他和曲艺社的琴书、大鼓书、评剧艺人到管仲老街演出,每天一场,每场一个半小时,人均月收入在2600元左右。 作为颍上琴书的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文现不仅能唱传统琴书,还创作了《老虎学艺》《丑女攀家》《新娘子坐轿》等一批现代琴书作品。“我的学生有三四百人,下帖拜师的有7个。”张文现说。 这些年,只要有空,张文现就会回老家唱琴书。在建颍乡的集镇、农村,经常能看到他和徒弟们表演的场景。 今年55岁的李利华是张文现的关门弟子。李利华也是建颍乡人,自幼喜爱琴书,2020年拜师学艺。“现在,演出时,我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说话间,李利华左手操起响板、右手敲着扬琴,在师傅张文现的坠胡伴奏下,唱了一段《新娘子坐轿》。那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唱腔,在颍河湾上空久久回荡。 低洼地里养白鹅 建颍乡距颍上县城约12公里,隔颍河与江口镇、黄桥镇相望。“清朝道光年间,如今的建颍乡政府所在地叫‘班村湖’,也就是现在的‘班草湖’,新中国成立前没有乡镇一级的行政建制。”建颍乡党委宣传委员杜海说,道光《颍上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颍上县知县许晋将全县分为四乡,四乡又分为三十八都所,东乡六都六所,南乡四都四所,西乡三都三所,北乡六都六所。北乡所辖的文地营、沈家店、范家岗、姜家岗都在今天的建颍乡境内。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分别属于颍上县新集区、城郊区管辖。1969年9月建颍人民公社成立,1983年撤销建颍人民公社设立建颍乡,这里首次有了乡一级的行政建制。”杜海说,1992年撤区并乡后,原新集区、原城郊区的3个小乡(老家乡、建颍乡、淮颍乡)合并成立新的建颍乡。 道光《颍上县志》记载:班村湖,(在)县西北三十里,东流入颍。“建颍乡境内有班草湖、聂家湖、柴湖、马匹湖4块连片的低洼地,其中班草湖面积最大,达3.2万亩。”杜海说,1995年,当地在班草湖湖底开挖965亩精养鱼塘,并把班草湖的排水口引入五里湖,经八里河注入颍河。 2012年,建颍乡新庄村村民王冠林依托班草湖洼地,注册成立颍上县绿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皖西白鹅养殖,2024年白鹅养殖规模达4000只。“今年2月初,我们从六安市订了第一批鹅苗。天气回暖后,2000只鹅苗从孵化基地进入班草湖露天养殖场。”王冠林说。 与很多养殖场不同,王冠林订购的鹅苗全部是公鹅,经过300多天育肥,将全部加工成腊鹅。“我们家有酒坊,烧高粱酒剩下的酒糟,和玉米、豆粕一起加工成饲料,养出来的鹅体型肥硕,被当地人称为‘酒糟鹅’。”王冠林说。 在建颍乡政府南约1.5公里的徽姑娘绿地农家乐,数百只腊鹅悬挂在四面围着一圈铁丝网的风干区。记者闻到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酒糟味和腊鹅香味。原来,农家乐的厨房里正在烹饪包桌的喜宴。这种水煮腊鹅切块皮薄肉厚,嚼在嘴里不柴,瘦肉还有一定的韧性。“办喜宴时,每一桌都少不了酒糟鹅。”王冠林说。 去年,农家乐腌制的礼盒装酒糟鹅每只150元对外销售,在当地颇具知名度。“这几年我们的养殖规模一直控制在4000只左右,白鹅养殖和农家乐的收入一年有四五十万元,还带动周边十多人就业。”王冠林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