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到阜阳吃格拉条

2025-4-16 10:0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3627| 评论: 0|原作者: 张正旭|来自: 颍州晚报

   到蒙城去,途经阜阳。一群“饕餮美食家”怎么能放过阜阳特色美味——格拉条。车子特意从高速下来,为的就是品尝这口美味。

  在皖北大地的美食版图中,阜阳格拉条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不仅是阜阳人餐桌上的常客,更是阜阳民俗文化与地方美食文化的生动体现。

  格拉条这一名称,源自阜阳方言。在阜阳,“搅拌”被称作“搁拉”,而格拉条正是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后食用,故而得名。因其色泽金黄、外形粗壮,又有“金条面”的美誉。每一个名字都满含着阜阳人民对这道美食的喜爱与独特认知。

  关于格拉条的起源,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流传至今。相传在宋代,苏东坡任职颍州(今阜阳)知府期间,与当地文人白老结为知音。二人不仅在诗词歌赋方面惺惺相惜,对美食也满怀热忱,尝遍了颍州的各种美食。一日,苏东坡提出想品尝从未吃过的食物,白老为此绞尽脑汁。偶然间,他从加工粉条的人家获得灵感,买来上等面粉,依照加工粉条的流程做出了一种形似粉条的圆形面条。面条煮熟后,捞出放入凉水中过一下,再放入大碗中,加入芝麻酱、辣椒油、豆芽、香菜、荆芥等鲜蔬菜和调料。一端上桌,苏东坡顿觉香气扑鼻,询问美食的名字,白老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便让苏东坡“搁拉搁拉”,苏东坡感慨道:“原来是格拉条也。”从此,格拉条便在阜阳落地生根,成为当地特色小吃,代代传承。虽然传说难以确切考证,但为格拉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格拉条的制作过程和吃法与阜阳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阜阳人性格豪放粗犷、感情细腻且有责任担当,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格拉条碗大、量足、筋道、调料丰富,恰似阜阳人性格的真实写照。吃格拉条时,食客们将各种调料与面条充分搅拌,这一过程充满生活气息,也反映出阜阳人对待生活的热情与豪爽。在阜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格拉条店,店内食客们大快朵颐,边吃边交流,格拉条店成为人们社交、分享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阜阳人的情感交流与日常故事。

  在地方美食文化方面,格拉条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其制作工艺讲究,面条需经过精心和面,口感筋道十足,富有弹性,耐嚼耐品。搭配的作料更是丰富多样,芝麻酱醇厚香浓,辣椒油香辣过瘾,豆芽清脆爽口,香菜、荆芥增添独特香味,每一种作料都在舌尖上碰撞出美妙的火花,共同构成格拉条独特的风味。这种独特的风味,是阜阳美食文化的标志,在阜阳本地及周边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成为阜阳对外交流的美食名片和文化符号。

  格拉条,这道阜阳的特色美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皖北的美食天空。它以独特的名称、动人的传说、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令人难忘的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无论是身处家乡的阜阳人,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在品尝格拉条的那一刻,都能感受到阜阳人的热情豪爽,领略到皖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与美食魅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怀念外婆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