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转”起来,让专利变红利

2025-5-9 09:07| 编辑: 刘黎 | 查看: 685|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转化运用。培植冬虫夏草,推广太和香椿种植,发热纤维专利技术产业化……近年来,我市聚焦专利转化这一关键环节,不断推动前沿科技成果从“量的积累”转化为产业发展“质的跃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个专利转化应用的成功案例,探寻其中的“科技力量”。

  仿生舱培植出的冬虫夏草虫体

  仿生舱里培植冬虫夏草

  拟作价增资企业,建设智能化车间

  近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专利转化运用十大优秀案例,我市推荐的“知识产权赋能,助力区域发展”案例成功入选。

  该案例由阜阳师范大学推出,通过菌类自动化栽培系统和动态温控技术,将冬虫夏草存活率提升至82.3%,活性成分提高35%。

  该项专利是如何研发和转化的?近日,记者来到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市林科院科研试验基地进行探访。

  这里建设了十多个保温性能很好的“小房子”,里面整齐地放了数百个塑料篮,篮内则放着多层培养皿,每只培养皿内都有一只冬虫夏草的虫体。“小房子”门前还有一块电脑板,显示房内的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空气质量等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团队自主研发的核心专利——基于大数据的菌类自动化栽培系统,利用仿生舱培植出冬虫夏草。”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冬虫夏草仿生培植高等研究院负责人侯金波介绍,团队通过实验获取冬虫夏草各阶段最优生长参数,编写到程序卡里,由仿生舱执行程序,实现自动化环境调控,从而实现冬虫夏草仿野生化栽培。

  “这十几个仿生舱,培植了约80万条虫体,虫体死亡后剩下的就是冬虫夏草,整个过程需10个月左右。”侯金波说。

  团队核心成员吴莉介绍,针对野生冬虫夏草资源稀缺与市场需求激增的矛盾,他们自主研发了该核心专利,于去年10月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相关专利拟作价增资一家企业,计划建设智能化车间,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200万元。另外,校企联合培养的8名研究生推动专利技术成果在3省5家企业应用,带动行业年增效1.2亿元。

吉祥三宝生产线

  一种发热纤维的凝胶法制备工艺

  实现量产,产品多方面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连日来,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厂房内,一条“U”型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一种保暖性高的材料。

  “这是公司发热纤维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的生产线。”公司相关负责人荣小瑛介绍,公司生产的这种材料解决了鹅绒的臃肿、有异味、易跑毛、难打理等问题,且在动态环境下保暖性高于鹅绒,价格远低于鹅绒。

  该公司是一家集功能性纺织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7年,在界首市政府牵线下,企业与中国工程院俞建勇院士团队达成合作,开创“院士技术入股+异地研发中心”的创新模式,通过在上海、合肥等地建联合实验室,实现“学术前沿—中试基地—量产产线”的无缝衔接。

  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发热纤维的凝胶法制备工艺”,于2022年7月获得专利授权。该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了专利技术转化落地,公司建成凝胶法制备发热纤维的智能化生产线,并实现量产。经专家鉴定,产品在材料组成设计、制备工艺和方法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在蓄热保暖性能等方面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目前,该公司基于这项技术生产的转化气凝胶隔热保暖绒、聚乳酸纤维仿生绒及冬季运动服装内胆等产品,年产量600吨,除了可用于制造衣物、家居纺织品之外,还可广泛用于国防军工装备、航天飞行服等领域。

太和香椿种到新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于太和香椿的系列专利

  广泛应用在农业种植和养生医疗领域

  4月中旬,由阜阳师范大学与伊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的香椿种植示范与推广项目,在新疆伊犁潘津实训基地正式启动,师生在基地种下了香椿种子及幼苗。

  “我们向这个基地提供的就是太和黑油椿种子,还有部分香椿树苗,以此推动香椿项目在西北落地,助力当地农户增收。”阜阳师范大学抗衰老中草药工程技术中心教授屈长青介绍。

  屈长青长期致力于研究太和香椿,尤其是积极推广太和香椿高效生态反季节栽培模式,提高香椿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服务。

  此次,在新疆推广种植太和香椿就运用到了“一种基于龙门移动式香椿大棚种植灌溉装置”“一种香椿矮密化种植施肥装置”和“一种香椿茶发酵用密封装置”等专利。

  “这些专利是为了提升香椿的成活率和解决在新疆过冬的问题,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行香椿产品的深加工。相信当香椿苗在伊犁地区大量推广时,不仅可以有效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也可以增加当地蔬菜种类与产量,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屈长青解释。

  近年来,屈长青带领团队已获得25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还是国际PCT专利。大部分专利成果已在农业种植领域和养生医疗领域进行了转化。其中,几种关于香椿提取物的发明专利,转让给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香椿含片、香椿茶和类似降糖、抗菌、防虫和助眠等功效产品,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链接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市校合作、校企合作,促进专利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方面,我市印发了《阜阳市贯彻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重点举措》《关于推进阜阳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若干举措》等,从高校盘活存量专利方面发力,建立可转化专利工作台账。近日,更是出台《阜阳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阜阳理工学院、安徽高等研究院阜阳分院等16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试点。

  另一方面,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向企业及时匹配推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可转化专利数据及开放许可,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布局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建立了转化运用平台,统一管理维护全市发明专利,推动存量专利转化运用,目前已经完成专利普通许可(专利权人依专利许可合同允许他人实施其专利获得权益的制度)133次,专利开放许可(获得专利权后经申请他人可付费使用)15次。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