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丘集:历经沧桑 今焕新生

2025-5-8 08:47| 编辑: 刘黎 | 查看: 734|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张天峰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2016年,第二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公布,临泉县城关街道沈丘集村榜上有名,这是我市第一个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沈丘集,就是现在的临泉顺河老街。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顺河老街航拍图

  过往:

  明初形成沈丘集

  从阜阳市区出发,一路向西,车行约60公里,便来到临泉县的顺河老街。

  青灰色的仿古建筑、斑驳的石板路、年代感十足的老县衙……一走进顺河老街,古色古香的街区便映入眼帘,让人感受到历史文化底蕴与市井烟火气在这里交融。

  “顺河老街坐落于泉河与流鞍河交汇处的南岸,毗邻古沈国遗址,原名‘沈丘镇’‘沈丘集’,俗称‘沈集’,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里曾是临泉县城的中心地带。”漫步老街,城关街道党工委委员刘文俊悠悠地道出这里的历史过往。

  沈丘之名来源于古沈国。临泉,古称沈国,相传为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封地。后秦、汉先后在此设立县治,隋末置沈丘县。至元末,沈丘县城空而废。明初,废沈丘县,改为沈丘镇,商民逐步涌入,在流鞍河与泉河交汇处聚居,逐渐形成了沈丘集及村落。明嘉靖年间,沈丘集被列为颍州八镇之首。

  “清乾隆年间,为防止匪患袭扰,沈丘集建有青砖城墙,内有炮楼11座,设5门:南沈丘门、北泉鞍门、东振颍门、西金德门和东南迎阳门,后来都拆除了。”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临泉县政协文史专员文涛介绍,1934年,国民政府在此设县,名为临泉县。新中国成立后,临泉县城东西大街改称顺河街,南北大街合称解放街。

  2016年,沈丘集村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新生:

  重塑其特有的文化风貌

  如今的顺河老街上,仍存有历史遗迹——老县衙。

  据《临泉县志》记载,临泉建县时,依然保持清末城区规模。城里因势设街,以南北与东西相交的十字大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有“小十字街”“尚武街”等街巷,街道两旁铺铺相连、店店相通,逢集时热闹非凡。民国县政府旧址当时就位于棋盘街,前身为清代道光十二年兴建的辅仁书院,当地人亦称它为“老县衙”。嘉庆十一年,沈丘集徐荣光等7人创办辅仁义学,辅仁义学后发展为辅仁书院。

民国县政府旧址

  2019年,民国县政府旧址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临泉县按照“重在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顺河老街进行升级改造,最大化保留原始建筑样式和建材,以民国时期县政府旧址和解放北大街等现有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融合泉河、流鞍河两大自然水系景观带资源,重塑沈丘集特有的文化风貌及生活业态,使其成为融时尚与传统于一体的文化街区。

  改造后的顺河老街,总占地面积120亩,主要由传统文化区、滨水休闲区、小吃文化区、书院文化区等部分组成,经过修缮后的民国临泉县政府旧址,也以辅仁书院城市阅读空间的“身份”重新亮相。2023年年底,顺河老街开街迎客,成为临泉县城新地标,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

  如今的顺河老街,每逢节假日,肘阁抬阁、杂技魔术、评书快板大鼓书等传统文艺在此轮番上演,让人流连忘返。2023年,顺河老街被评为安徽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临泉县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宋伟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挖掘沈丘集村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老街文化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