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欧阳修《七贤画序》与颍州聚星堂

2025-5-8 10:3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95| 评论: 0|原作者: 通讯员 李援朝|来自: 阜阳日报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传家宝《七贤画》(又名《七贤图》),是他的父亲欧阳观病逝后遗留的唯一旧物。欧阳修无论举家搬迁到哪里,都对《七贤画》小心珍藏,并时常用来教导子孙。

  皇祐元年(1049年)二月至次年七月,欧阳修知颍州时,将《七贤画》挂在衙署的聚星堂里与“讲学之友”分享,并以“七贤”为对象分题赋诗,一时传为佳话。

欧阳修雕像 全媒体记者 庞诚 摄


  用《七贤画》教导儿孙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正月,欧阳修因眼疾恶化,一再上表请求移知民淳讼简的小郡调治身体,最终获得朝廷俞允,由扬州改知颍州。欧阳修首次来到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政事不繁的颍州,就找到了“家”的感觉,爱上了这个“西湖烟水我如家”的地方,“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欧阳修在颍州太守任上约一年半时间,皇祐二年(1050年)七月,改知应天府兼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留守司事。

  皇祐四年(1052年)三月,欧阳修母亲郑氏夫人在南京官邸病逝。欧阳修万分悲痛,匆忙交割了府司公事,从南京扶护灵柩到颍州,从当年四月到至和元年(1054年)五月,在颍州居丧守制。其间,欧阳修曾一度考虑将母亲安葬于颍西四十里一处吉地,然而最终还是决定遵依常情,归葬故乡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与父亲合葬。然后,他从陆路返回颍州继续守制。

  在颍州,欧阳修拿出了父亲欧阳观的唯一遗物《七贤画》,供儿孙瞻仰,教导他们不忘先世清风。

  欧阳修之父欧阳观(952—1010年),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咸平三年(1000年),欧阳观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任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判官,泗州(今安徽省泗县)、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军事推官等职。因积劳成疾,欧阳观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病逝在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军事判官任上。

  欧阳观在多地为官,清正廉明,口碑甚好,入名宦祠。欧阳观唯一的遗物《七贤画》既是欧阳修父亲为官清正廉明的历史见证,也是母亲扶孤守节的精神寄托。

  皇祐五年(1053年),欧阳修在颍州为家传旧物《七贤画》作序,记述了父亲为人为官的道德品行和《七贤画》的来历,以及母亲的温婉贤淑。《七贤画序》原文340多字,大意如下:

  我不幸,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先父担任绵州军事推官时,我刚出生。四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儿童时期,母亲就曾对我说:“刚嫁到你们欧阳家时,非常贫穷。你父亲做官极为廉洁,又对一切事物没有嗜好,只喜欢结交朋友,从不考虑家中有无备酒饭的钱财。卸任时,家里仅有一匹细绢,用它画成了《七贤画》六幅,这七位贤人也是我所敬重的。此外,家里再也没有蜀地物产了。”后来,先父调任泰州军事判官,逝于任上。我十多岁时,家里更加贫穷。每年祭祀先父时,母亲就把《七贤画》挂在墙上,对我说:“这是我们欧阳家珍藏的唯一旧物啊!”过了三十多年,画变得色暗陈旧。这时我已跻身朝堂,担心日子久了《七贤画》会愈加陈旧腐坏,于是取出请画工重新装裱。这样可以再保存上百年,把它作为欧阳家族的传家宝,让子孙后代不忘先人的清廉之风,同时彰显先父好客尚义的美德。大概先父去世后二十年,我才科举中试。如今,又过了二十三年。以往的事情就是这样,我现在才为《七贤画》作序。

  欧阳修在父母逝世后所作的墓表《泷冈阡表》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在《泷冈阡表》中,欧阳修记述了父亲欧阳观的不少事迹:

  一是父亲为官清廉。由于俸禄微薄,加之为官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且乐于助人,爱结交朋友,薪俸常常所剩无几。他还常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逝世后,没有留下什么家产,房无一瓦,地无一垄。

  二是父亲事亲至孝。每当祭祀时,他总是边哭边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

  三是父亲心厚于仁。为了防止冤假错案,他查办案件总是一丝不苟,有时在烛光下仔细审读刑狱公文,还不停叹息,原来又是一件判了死刑的案子。母亲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父亲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父亲的做法,体现了宽广仁慈的胸怀和断案的公正廉明。这正是“以死后之贫验其廉,以思亲之久验其孝,以治狱之叹验其仁”。

  《七贤画》中有哪七贤

  那么,欧阳观遗留并家传为至宝的《七贤画》,画的是哪七位令人尊崇的贤人呢?答案就藏在欧阳修任颍州太守时创建的“聚星堂”里。

  聚星堂位于北城颍州衙署治事大堂之后的二堂,是当时宴集宾客、切磋诗艺等的活动场所。欧阳修在聚星堂前栽植有紫薇花、梅花等花卉植物。紫薇花盛开时,欧阳修曾作诗《聚星堂前紫薇花》。

  明代成化《中都志》记载:聚星堂,在颍州衙署内。欧阳修知颍州时,吕公著为通判,两人“为讲学之友”,而一时从其游者如刘攽(北宋史学家)、王回(北宋理学家)辈皆名流,故欧阳修以“聚星”为其堂命名。据宋代朱弁《风月堂诗话》记载,聚星堂内摆设古朴典雅,除文几茶案、文房四宝、应时水果,还有墙壁上悬挂的诸葛亮、谢安、韩愈、李白、杜甫、李德裕、魏征七位古代贤相名流的画像。

  在聚星堂,欧阳修《七贤画序》中所述家藏旧物《七贤画》在这里找到了对应关系,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必然使之。学者卢家明所著《唐宋八大家列传·欧阳修传》,有段话与颍州衙署聚星堂内悬挂有7位贤人画像高度吻合,是为佐证:欧阳修父亲欧阳观“留给孤儿寡母的只有六幅《七贤图》(画诸葛亮、谢安、李白、杜甫、韩愈等)绢画”。

  扼要回溯一下这七位名贤的简历,或更有助于理解这个谜底的正确性。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和发明家。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谥号“忠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他备受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其性情闲雅温和,治国以儒道互补,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能顾全大局,有宰相气度。

  魏征,唐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官至宰相。他为人正直,为官清正,善言能文,政绩卓著,以直谏敢言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也是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之名。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儒家的忧患精神始终影响着李白。他曾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担任翰林学士,后游历全国。他为人爽朗仗义,爱好纵酒作诗。其浪漫主义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李德裕,唐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文学家。李德裕在唐武宗时期担任宰相,执政期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被誉为“万古良相”。

  上述七位著名先贤的经历、功绩和成就,无不蕴涵着儒家文化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深刻思想。欧阳观所崇敬的先贤,无疑很自然地成为了欧阳修的人生楷模。

  仅以唐代文学家韩愈为例,韩愈是欧阳修一生推崇的人。欧阳修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远大,满怀朴素的家国情怀。有一次,他从伙伴家装旧书的破箩筐里“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见其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从此对韩愈的古文爱不释手。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中写道:“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集中精力考取进士,获取俸禄以孝养母亲,一旦得到俸禄,应当认真研读韩愈的诗文,尽力实现自己的志向。欧阳修积极“入世”,进士及第后,一面孝养母亲,一面传播韩愈著作。在作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有力推动下,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得以深入发展,并取得最终胜利载入史册。欧阳修还在《记旧本韩文后》中回顾:“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由此可见,欧阳修对韩愈的崇拜和尊敬。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正月初七日,颍州知州欧阳修邀集吕公著、刘敞、魏广、焦千之、王回、徐无逸等文化名流,燕集聚星堂,以抓阄形式“分题赋诗”。这是一次传播范围广、影响大的文学雅集活动。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聚星堂壁上《七贤画》为对象赋诗。

  欧阳修抽到“杜甫”,吕公著抽到“李德裕”,刘敞抽到“韩愈”,魏广抽到“谢安”,焦千之抽到“诸葛亮”,王回抽到“李白”,徐无逸抽到“魏征”。宋代朱弁《风月堂诗话》记载:欧阳修等人多次雅集过后,编成《聚星堂诗集》流行于世,“当时,四方能文之士及馆阁诸公,皆以不与此会为恨”。

  聚星堂诗会中的分题赋“七贤画像”诗,既是对欧阳修家传《七贤画》的形象诠释,也是表达对七位先贤的景仰和缅怀,以及在“天将复斯文”的古诗文革新运动中不为流俗所左右,效法韩愈、杜甫等,以扭转文坛颓风,不断推进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