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界首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业聚丙烯(PP)原料正经历一场“蜕变”。经过配方熔融塑化,形成特定结晶结构的基膜,再经热处理、四层复合、冷热拉伸,最终化为汽车锂电池核心部件——纳米微孔膜。这样的隔膜,每年有6亿平方米从这里发往比亚迪汽车、南都电源、超威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类电子行业。 “目前,我们生产的干法单拉锂电池隔膜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3%,居同行业第五。”近日,界首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爱国站在生产线旁,向记者自豪地介绍。 2008年注册成立的界首市天鸿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最初专业从事食品、药品包装膜生产研发,2015年企业上马锂电池隔膜项目并顺利投产,从此在新能源领域崭露头角。 在锂电池隔膜行业,干法和湿法加工是两种主流技术。孙爱国指着生产线说:“干法加工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污染小等优点,我们拥有11条干法单拉锂电池隔膜生产线、2条涂覆生产线。” 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纳米微孔膜上涂覆陶瓷、芳纶、聚偏氟乙烯等高分子材料,这一过程如同为隔膜穿上“铠甲”,显著提升了产品的耐磨、耐腐蚀、耐高温性能。 隔膜是锂电池正负极的“隔离卫士”,其厚度直接影响电池性能。孙爱国解释:“在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隔膜越薄,卷绕面积越大,储电性能越高。”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企业将科技创新视为生命线。“10年来,我们每年从销售收入中至少拿出5%用于技改和研发投入。”孙爱国说。2022年至2023年,企业先后建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王琪的指导下,企业成功实现5微米超薄隔膜量产,性能接近国际水平,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 去年,企业研发投入达2400万元,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产值3亿多元。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总决赛上,企业研发的超薄超强干法半固态锂电池隔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优秀奖。目前,企业拥有122项发明专利、62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在生产车间一侧,年产3.5万吨环境友好型生物基新型隔膜材料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孙爱国说:“预计明年年底前建成投产,将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更多优质隔膜。” “为了进一步抢占新能源汽车隔膜市场,我们在九江的生产基地已完成调试,预计今年年底具备生产条件。”孙爱国信心满满地说,随着这两个项目的建成投用,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将用上天鸿新材料生产的锂电池隔膜,公司在新能源赛道上加速前行。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