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午12点,一列满载1680吨化肥的集装箱列车从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下称“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阜阳北铁路物流基地鸣笛启程,驶向江西赣州国际港、广东惠州。 自今年2月正式投运以来,这座皖北首个现代化铁路物流枢纽货物吞吐量已超300万吨,不仅以实绩破解了阜阳“有编组站无物流港”的困境,也凸显阜阳作为长三角与中原城市群“双桥头堡”的经济地理价值。 大港起阜阳 破解“有编组站无物流港”困境 总投资60亿元的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项目,由阜阳市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联合建设,总占地超2400亩,相当于220多个标准足球场。其中,一期工程于今年2月13日投运,包含2条集装箱装卸线、2条怕湿货物装卸线,每日可高效处理多列班列。 “化肥经物流港外运,运输成本降15%;山西煤炭走铁路联运,再经口孜专用线运输,节省近30%成本。”安徽昊源化工集团物流相关负责人唐明边指挥装卸化肥边算“红利账”。 作为尿素年产能超220万吨的化工企业,昊源化工成为枢纽效能的直接受益者——过去需经公路多番转运的化肥,如今通过“企业直达班列”直抵南昌、广州等地;煤炭通过铁路专用线直达厂区,“门到门”服务大幅压缩运输周期和成本。 支撑这一转变的,是物流港精准匹配产业需求的硬件布局。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合肥铁路物流中心阜阳北铁路物流基地副主任邓明明介绍,针对化工、农资等大宗货物,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开通“优先配空、优先装车、优先挂运”通道,装卸一列50节班列仅需两三个小时。 运营8个月来,物流港累计装卸建材、铁矿石、化肥、儿童玩具等各类货物近4万车,吞吐量超300万吨,其中60%的货物来自阜阳及亳州、驻马店等阜阳城市圈城市。 目前,阜阳正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密切对接,推进4条新装卸线建设,进一步扩大枢纽容量。 接住“大流量” 从“过路经济”到“节点经济” 阜阳北编组站作为京九线最大的路网性编组站,过去日解编车辆超2.2万辆,但货流“过而不留”,如同守着“金矿”却无钥匙。颍泉区发展改革委铁路建设协调负责人翟皓坦言,物流港的投用改变了这一局面。 “过去,阜阳及周边地区的大宗物品需从蚌埠等地周转,如今可通过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采取‘铁公水’联运模式,直达上海港、宁波港等长三角重要港口,时间缩短约40%,物流成本降低65%以上。”翟皓表示,物流港不仅接住了“大京九”编组站带来的“大流量”,更实现了“落地经济”。 “铁水联运”的协同效应日益显现。距离物流港5.7公里的颍泉港正在加快建设,规划1000吨级泊位37个,年设计通过能力3500万吨。建成后,将形成“铁路进港、水路出海”的闭环,进一步放大阜阳“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 从区域发展看,物流港不仅是运输节点,更是产业集聚的“磁石”。 今年以来,阜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市经济总量跃升全国第9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3%、全省第一;1至8月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9%、连续6个月居全省首位。 建设大枢纽 凸显“双桥头堡”的经济地理价值 10月16日,阜阳北铁路物流基地南侧,物流港陆港核心区施工现场,大宗物流区5.3万平方米高标仓、冷库和配套设施正在快马加鞭建设,已完成主体结构,预计明年上半年投用。 望着忙碌的施工现场和往来穿梭的集装箱,翟皓感慨:“阜阳盼这样的枢纽盼了20年,现在它不仅改变了‘过路经济’的尴尬,更凸显了阜阳的‘双桥头堡’经济地理价值。” 放大物流港的效应,阜阳也有一套清晰的战法打法—— 尽快落地海关监管场所,争取开通中欧(中亚)班列,让阜南的柳编、昊源化工的化肥以及阜阳的农副产品、工业品等直接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围绕冷链物流、商品车交易等功能持续谋划项目,聚力打造“物流+产业”的生态圈。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物流港的运营,是阜阳构建“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综合交通体系的关键一环。依托这个枢纽,阜阳不仅能巩固皖北龙头城市地位,更好发挥阜阳城市圈功能,还能在长三角一体化与中原城市群建设中,扮演“双向跳板”的角色——既承接长三角的产业与技术,又辐射中原的资源与市场。 当前,阜阳正抢抓机遇,统筹大水网、大城市、大产业、大枢纽、大粮仓建设,依托京九线最大的路网性编组站、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阜阳颍泉港、三角洲航运枢纽船闸、铁路网、高速路网和国省干道、江淮干线“黄金水道”等,构建“铁公机水”多式联运体系,辐射带动以阜阳为中心150公里范围内的6500万人。 未来,这里有望成为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区域班列集结地、联动长三角与中原城市群的多式联运综合枢纽、打造皖北开放合作新高地的重要引擎。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