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智慧农业+农文旅融合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2025-10-13 16:27|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795| 评论: 0|原作者: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毅璞 朱晓桐|来自: 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桐城周边居民多了一个旅游新去处:从桐城市区出发,沿206国道行驶约6公里,便到了范岗镇杨安村,这里干净整洁如城市,这里近城亲水有田园,可垂钓、可采摘,更有沙滩、小火车和孩子们最喜爱的水上乐园。

  这个拥有1300余户、5000多人口的村庄,在过去几年里悄然蜕变,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

  智慧农业:番茄背后的科创赋能

  这座乡村的变化,要先从智慧农业说起。走进杨安村的凯盛浩丰(桐城)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处处暗藏“玄机”。这里是安徽省首个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73亩的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我们二期项目,今年8月刚投产。”工作人员指着半封闭温室介绍。与2020年建成的一期传统温室不同,二期升级为半封闭温室,配备了专业制冷降温设备,能更精准地调控温室气候环境。温室采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超白减返无影玻璃,透光率高达91.5%,自然光透过玻璃后可均匀散射,不会产生阴影,确保作物能均匀吸收自然光进行光合作用,为生长提供充足能量。

  在这个科技感十足的温室里,846个传感器和2330个控制器组成智能环境调控网络。双层幕帘系统由环境控制电脑自动操控——光照过强时,遮阳幕帘自动展开;冬季夜晚,保温幕帘自动开启保温。白色环流风机不停运转,确保温室内温度、湿度均匀,让所有植株处于同一气候条件下。

  病虫害防控系统同样强大。温室采用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利用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繁殖;通风口安装风琴式防虫网,可阻止虫体大于0.4mm的害虫进入;同时还搭配黄带、黄篮板等物理方式辅助防控,同时还会在温室中投放害虫天敌,通过生物与物理防治的结合,实现零农残,让农产品更安全健康。

  “产业园主要种植樱桃番茄、粉番茄等品种。”凯盛桐城现代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生介绍,其产品主要供应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种植区内,6万余株樱桃番茄植株正茁壮成长。采用吊蔓式无土栽培技术,番茄植株在一年种植期内,茎秆长度可达16米。下部使用岩棉基质进行无土栽培,每个新产季都会更换基质,从根本上杜绝重金属污染与土传病害。

  “我们采用熊蜂进行授粉,杜绝使用激素授粉。”工作人员表示,这种绿色生物技术使得番茄汁水浓郁、籽粒饱满,风味更佳,高品质带来广销路,目前该基地的产品供应各大精品商场,市场供不应求。

  产业园不仅实现了番茄等高附加值作物的全年高效、绿色生产,单平方米产量超25kg,是传统温室产量的6-8倍,更为当地带来显著效益: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20万元稳定增收,直接带动百余人就业,劳务收入超300万元。

  “一园一区一带的产业协同

  有了产业基础,村里富起来,杨安村循着这条线,谋划更多致富路。

  依托智慧农业产业园,村里配套工厂次第建成,其中年产值700多万元的番茄包装加工厂应运而生,不仅进一步带动农民就业,还为村集体增加了15万元的年收入。

  而这只是杨安村产业体系核心的一部分。近年来,杨安村深挖自身潜力,着力构建以“一园一区一带”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区”指的是5000余亩富锌香米基地。依托智慧产业园的辐射带动,杨安村创新推行“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并大力培育“文都杨安”等农产品商标。

  “我们积极推广‘稻油轮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地大力培育“文都杨安”等农产品商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式实现亩均收益提升40%,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同时,村里还整合了190亩瓜蒌子种植,以及特色瓜果、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形成集群优势。

  而“一带”则是集智慧农业、富锌田园、旅游观光、研学实践于一体的“U”形农文旅融合示范带。这条示范带将各个产业节点有机串联,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拾趣杨安:农文旅融合的乡村实践

  沿着杨安村大官塘水域漫步,285亩的水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它不仅是渔光互补的水塘,还拥有水上运动中心,色彩鲜艳的充气水上乐园格外醒目,在岸边的活力沙滩上,孩子们正尽情堆砌沙堡。

  湖心岛是大官塘水域的“景观核心”,其轮廓被精心打造成象征爱与美好的心形。岛上打造的野奢露营地,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绝佳去处——原生态印第安部落帐篷区内,帐篷外观极具异域风情;北欧风情轰趴木屋适合多人聚会;临水而建的日落观景舞台,是观赏日落的最佳地点。

  “拾趣杨安项目于2024年10月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700万元,今年9月正式开业。”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党总支书记黄加云介绍,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这里每天的游客量达到15000人次,景区不收门票,依靠丰富的业态,日营业额超7万元。“我们旨在打造‘可看、可玩、可忆’的文旅体验链。”

  研学基地的前身是余桥小学旧址,项目在保留校园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了功能升级。基地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可容纳100余人,住宿区设有13间标准化宿舍,农耕文化展示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则承载着文化传承功能。

  在研学基地对面,是一片多功能露营绿地空间,采用“平日研学+周末休闲”的运营模式,通过可移动式设施实现功能快速转换。平日将露营设备收纳起来,摆放拓展训练器材;周末则重新布置露营设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双塘垂钓综合体总水域面积达80亩,设置了18座亲水钓台。综合体采用“捕大放小”的可持续经营模式,每月定期补充投放2000斤鱼苗,涵盖鲫鱼、鲤鱼、草鱼等多个品种。

  “下一步,我们立足农文旅业态,准备打造游客可以自己动手的‘大锅灶’餐饮,并与垂钓中心相结合,让鱼儿离开水塘,就走上餐桌。同时进一步串联起周边的文旅资源,打造2-3天的精品旅游线路,把‘造势’和‘借势’相结合,丰富乡村文旅。”黄加云说。

  2024年,杨安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3万元,今年预计可以突破200万元。数字背后,是科技赋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通过引入现代智慧农业,杨安村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带动了传统种植业升级;通过农文旅融合,激活了乡村资源,拓宽了增收渠道;通过“一园一区一带”的产业布局,实现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这座安庆小村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样板,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并借此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保留着乡村的记忆,为之注入全新的活力。在这个村庄,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科技、农业与文旅,正编织出一幅和美乡村的新图景。(记者 张毅璞 朱晓桐)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