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我的“老绵羊”父亲

2025-5-9 09:36| 编辑: 刘黎 | 查看: 592| 评论: 0|原作者: 方海节|来自: 阜阳日报

  父亲已经跨过70岁门槛,正式成为古稀老人。因其做事性子慢、不着急、能静坐,被大家奉上一个绰号——“老绵羊”。

  那天,母亲在厨房翻炒着菜肴,锅铲与铁锅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她伸手去拿盐袋,对着锅在空中抖动了几下,发现盐已经见底,便朝客厅喊道:“老头子,你赶紧去买袋盐,菜里没有盐不行。”

  父亲闻言,缓缓起身,右手悠闲地伸向母亲的方向,仿佛在享受这一刻的宁静。“拿钱来,我这就去。”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从容与淡定。

  他轻轻拍打身上的浮灰,将钱揣入口袋,随后点燃一根香烟,深吸一口,仿佛在为即将开始的步行积蓄力量。

  母亲透过窗户,看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忍不住大声喊:“你跑快点呢,我还等着炒菜。”

  父亲沿着蜿蜒的乡村柏油路,向上坡方向缓步前行。绕过两道弯,便可见一家由本族人经营的杂货店,距离大约500米。对我们而言,这段路程正常行走6分钟,往返12分钟。而父亲,身高1.6米,步履虽不矫健,却有一份从容。单程,他通常需要8分钟。这次,他带着紧急任务,没有片刻停留,径直向杂货店走去。

  一路上,他点燃的香烟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烟灰随风飘散,如同他悠闲的心境。到达杂货店时,他刚踏入店门便大声招呼:“小娘(小婶)呢,给我来一袋盐。”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店里的女售货员闻声抬头,微笑着将盐递了过来。

  父亲平日里话不多,但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忍不住加入讨论。此时,店里还有一位村民正在清点购物清单,便顺口问道:“你咋买那么多东西?这是要到哪块(里)去呀?”

  村民笑着说:“山湾里的大姑过两天要嫁女哟,我这个做舅舅的得准备点呀。”

  父亲闻言,点了点头,笑道:“这得准备一大把票子哟……”

  “可不是嘛,不过为了侄女,也值得。”村民回应。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

  父亲在杂货店闲聊时,母亲在家中焦急等待着父亲的归来。她看着已经冷却的饭菜,忍不住抱怨:“我的个老天爷耶,你这个老几,叫你买包(袋)盐,这都过去一个钟头了,还不回来。”这就是我永远不急不躁的老父亲。

  一个周末,哥嫂帮着母亲张罗了一桌丰盛的午饭,等着一家人围坐就餐。侄子跑到屋外,喊爷爷奶奶进屋吃饭。然而,四处寻找,终不见爷爷的踪影。母亲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喊道:“这都啥时候了,你到哪去了?快回家吃饭,一会孩子们还要出远门呢。”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那不紧不慢的声音:“我到镇上买药去了。”买药?吃完午饭,大伙还要赶着到外地工作。他怎么选择今天去买药呢?大伙不禁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疑惑。

  从家到镇上街道有13公里之遥,平日里有农班公交往返,但那天不知是怎么了,农班公交停运。我们从外地带回去的车就停靠在马路边。他出发时没有招呼一声便离开了,一路上只能靠两脚行走。

  时间一点点从眼前滑过,大伙返程的后备箱陆续被各种土特产填满。妈妈站在门前的菜地里,时而俯身择菜,时而张望着马路,期待那个熟悉的身影早点出现。我们也都在心中默默祈祷着父亲能够早点回来。

  大约下午四点多钟,父亲的身影由远及近,慢慢走进我们的视野。他手里拿着一个崭新的红色塑料袋,脸上带着几分疲惫。我家儿子调皮地从爷爷手里接过塑料袋,打开一看,里面装着黑豆、天麻、红枣等中药材。

  “海节经常用脑,用这些中药材炖乌鸡汤,可以治头疼。”父亲指着鸡圈里正在奔跑的鸡说。原来,他为了寻找一味药方,往返行走了7个多小时,中午还饿着肚子。

  我接过父亲递过来的药方,感觉它仿佛有千斤重。这不仅仅是一副药方,更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老绵羊”,这个绰号仿佛成了父亲的代名词。他做事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享受每一个过程。有事慢慢来,步子慢慢迈。在乡村生活中,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慢一点,再慢一点,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