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以水为墨的书写

2025-5-9 09:39| 编辑: 刘黎 | 查看: 570| 评论: 0|原作者: 祝宝玉|来自: 阜阳日报

  ——赏析肖龙笔下的河流湖泊

  将朴素的语言变成水,与墨相溶,在纸页上书写,那颍淮大地上的河流湖泊便被一行行文字连缀,互通清波。阅读它们,如同阅读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风景,那么平静、悠远,好似写下它们的作者肖龙一样,久久眺望的凝重神情。

  读阜阳作家肖龙的河流系列散文时,从淡泊的字里行间,笔者仿佛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悸动。他的笔,被他的手紧紧握着,好似握着的不是一支简单的笔,而是向水体深处探及的测量器,也许水面波澜不惊,但是在他的内心却生成轰鸣的回响。

  肖龙的书写,是用情的。在散文《邂逅一座桥》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随同一群爱水的人对“三清贯颍”流域状况的实地考察过程,他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行人不断地看、查、问、寻、测中,沿河一路南下,逐一溯源,直至小润河”。在风中追寻,在雨中跋涉,一边行,一边看,一边想。待到行至源头,面对一脉细流时,肖龙感慨万千,“当我们拨开最后一丛杂草,眼前豁然开朗,一条绿色绸带在细雨蒙蒙中轻轻摇曳,雨水轻落,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绿树与麦田。东清河宛如处子,静静地躺在那里”。笔者以为,所有事物的源头大约都是如此,细弱、安静、缓慢,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壮大,变得宏阔、持久。

  因肖龙的书写,我真想去看一看那东清河的源头所在,还有那河流之上的老桥,虽久被风雨侵蚀,但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世的变化。同样是立于河上,但当作者站在茨淮新河的节制闸上时,却生发出这样的感想,“站在节制闸上,远眺茨淮新河,河面宽阔,水平如镜,粼粼波光晃动着金色的鳞片,茨淮新河如一条巨龙,绕过隐隐荆山,缓缓游入了淮河,然后南下东上,最终奔赴大海。”这人工开挖的新河,奔腾东去,那么浩荡,那么恣意,运载着大小船只,络绎不绝。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想到“伟大”这个形容词,肖龙亦是此感,“一艘艘巨轮在河面上隆隆驶过,满载着天南地北的货物,南来北往,西上东下,为沿线流域的人们输送着美好与富足”。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变的河流,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默默承受着时代赋予的重任,如同今天的我们,用一双双铁肩为复兴梦的实现而奋斗不已。

  我们是河流的子孙,我们当效法河流的姿态,在汹涌的大潮间,热烈地爱着美好的人间。大地之下,有树木的根,也有河流的根,还有我们人的根。扎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树木在成长,河流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只不过我们没有树木葱茏,没有河流古久。面对浩荡的水色,我们思考着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从何处来,又去往何处,这样的疑问,常常令我们忧戚。但在肖龙的笔下,万物仿佛已经得到超越。

  是的,爱着河流湖泊,是令人愉快的。我们跟随着水流,反复停下,又反复启程,水流藏着无尽的神秘,它轻易猎取我们的心,在它们交汇的地方,在村庄出现的地方,我们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共处,如何在漫漫的尘世生活中提升自我。

  “焦岗湖以一湖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季节的来去往复,也包容了大自然的繁华与败落,独独无力挽留住这一湖的繁华。”此句出自肖龙的文章《荷花是焦岗湖夏日的主宰》,这篇文章表面上在写焦岗湖和荷花,其实也是在写人。人啊,应该有湖一样的胸襟,有荷花一样的品质,这样才能立于人间,孑然独立,不被人世的泥淖所污染。或许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站在水边,任奔流不息的浪涛,拍击着那柔软的心堤。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