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络谣言又起?亟需“理性突围”

2025-5-9 10:01| 编辑: 刘黎 | 查看: 354| 评论: 0|原作者: 苗瑞祥|来自: 中安在线

        日前,“上海虹桥高铁站又现拦门事件”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在网传视频中,有铁路工作人员将“拦门”旅客从车门处拉至站台安全区域的画面,“目击者”称现场情况是列车发车在即,涉事女子伸手扒住车门不让关闭,为的是等待行动迟缓的老太太。对此,不少网友指责当事人破坏公共秩序。

  然而,5月5日深夜,铁路上海站已经通过官方微博澄清,事件并非“拦门”,而是乘客身体不适,急忙下车时被车门夹住,工作人员协助其脱身。

  上海虹桥高铁站“拦门事件”的戏剧性反转,再次将网络时代的“后真相”困局推至台前。当目击者单方面叙事裹挟公众情绪,当自媒体为流量甘当谣言推手,当部分网民拒绝接受真相反诘“为何微笑”,这场闹剧早已超越个体行为失范,折射出整个社会在信息洪流中的集体焦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亟需重建“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理性共识。

  从心理学视角审视,造谣者深谙“恐惧-愤怒”的情绪传导机制。热点事件谣言,通过煽动性画面+片面叙事组合传播,将局部事实异化为完整真相。如今,在虹桥事件中,扒阻车门的视觉冲击与“等老人”的道德叙事形成完美闭环,触发公众对公共秩序的天然焦虑。而自媒体账号在真相公布后仍炒作旧闻,本质是利用用户“证实性偏见”,通过制造认知冲突收割流量红利。将公共议题异化为商业筹码的行为,正在解构社会信任的基石。

  面对谣言的“快”与“易”,真相传播机制暴露出结构性缺陷。铁路部门虽在事件反转中展现高效,但更需追问:为何初始信息披露存在盲区?如今,公共事件应对体系中“信息缓冲带”的缺失亟需解决,比如建立“黄金两小时”快速响应机制,比如通过短视频平台“蓝V矩阵”同步发声,或者是运用AR技术还原现场三维真相,以雷霆之举打破“谣言跑赢真相”的魔咒。

  网民在真相公布后的持续质疑,暴露出社会认知能力的深层危机。当“微笑”被解读为“恶意”,“求助”被污名为“表演”,群体性解读偏执恰是后真相时代的典型症状。眼下,重建理性需要三重进路,如今,需要将媒介素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VR模拟训练提升公众信息甄别能力;或者是建立网络发言“冷静期”制度,对高关注度事件设置24小时评论限制;不止如此,更要完善网络暴力举证倒置机制,让“按键伤人”者付出法律代价。

  站在网络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既要警惕技术赋权带来的认知异化,更要捍卫理性对话的公共价值。谣言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可能撕裂社会共识的利刃。唯有让真相跑赢谣言、让理性战胜冲动、让法治约束任性,方能在数字丛林中守护文明底线。因而,需要监管者织密制度之网,平台方扛起主体之责,每个网民坚守理性之门,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筑就清朗网络空间的铜墙铁壁!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