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博物馆藏有一件西汉时期的人形玉佩,其写实风格在西汉及之前的人形玉雕中比较罕见,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这件玉佩形象生动地呈现人物表情、服饰细节等,不但反映出西汉时期公侯阶层形象,也展现了西汉高超的治玉工艺。 阜阳市博物馆珍藏的西汉人形玉佩 生动的西汉贵族形象 1975年3月,原属阜阳地区的涡阳县嵇山,石工在炸山时发现两座西汉崖墓,其中一座早年被盗一空,另一座没有被盗的墓葬出土了许多文物,包括这件人形玉佩。此玉佩为男性玉人扁平立体雕像,通高5.8厘米,宽3.3厘米,厚0.15—1.1厘米,呈青白色,背有少量褐色沁斑,整体呈扁圆体,中间较厚,两边较薄,上下有直穿孔,背面下孔处有残损。 玉人面部为扁方形,五官细致,悬胆鼻,杏仁眼,八字胡,嘴小而紧闭,神态傲慢,头戴三梁通天冠。汉代,通天冠戴在头上,呈前倾状态。但由于玉人为扁平立体雕像,为显冠梁高大,只好向右倾斜。“梁”指的是古代帽子上的横脊。据《续汉书·舆服志》记载,古代冠梁用于表示身份等级,“公侯三梁,中两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皆一梁”。此玉佩上的三梁通天冠表示其身份高贵。 玉人冠下露鬓发,额下系冠缨,飘向两肩;颔下左右有一饰物,有专家认为是一横木,名枚。古文献里有“衔枚不得语”的解释,有关专家据此认为,此佩玉有戒己之意。 玉人身着广袖菱纹博袍,衣服束带,两手袖于衣内,衣领为交领设计,领口、袖口及衣裾均有精美的边缘装饰,刻有雷纹和勾云纹图案;腰间系带,下垂玉璧,背后曲裾向右斜掩,下身穿绣花裤,足穿履鞋,整体造型生动、细节丰富,显示了当时服饰纹样的特色。 这件玉佩通过人物的服饰、配饰及表情,生动刻画了西汉前期公侯阶层人物的服饰与风貌。其写实风格在西汉及之前的人形玉雕中比较罕见,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此玉佩背面下端双足处有一直径0.8厘米、深0.9厘米的圆孔,可用于插嵌在其他物体上。此外,冠帽顶端中部也有一个直径0.4—0.45厘米的钻孔。考古专家根据这些特征推测,这件玉佩可能属于“组玉佩”中的一部分。 成熟的“游丝工”技法 这件玉佩能如此形象地呈现人物表情、服饰细节,关键在于其高超的“游丝工”技法。汉玉“游丝工”,又称作“游丝毛雕”“牛毛雕”“游丝刻”,是指以一类细若游丝的阴刻线表现玉器纹饰形构特征的治玉技法。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汉代文献中有关于“游丝工”的记载,目前所知对汉代“游丝工”的描述,最早见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这件玉佩除主体轮廓为粗线条外,其余部分均采用细如游丝的线条雕刻,一丝不苟,堪称玉作上品。此玉佩胸前的佩玉、头上发丝雕刻尤其精细,不细看很难看清。仔细观察,则可看到此玉佩细节处的线条弯曲有度、若断若续,却又根根分明。西汉后期出现的这种使用密排短阴刻细线雕琢动物肘部、卷云纹云头、鹰的羽梢及人的服饰等部位的表现技法均称作“游丝毛雕”。这种线条雕刻刚劲有力,组图精巧细腻、流畅华美、生动多变。它的出现与流行,丰富、细化了汉玉形构、图式的层次与内涵,弥补了平面雕图案呆板单调、立体感不足的弱点,代表了汉玉最高的工艺成就。汉代精细器物上大多刻有这种细若毫发的阴线纹。 另外,这件玉佩线条流畅,极少有深浅粗细不均、崩裂、断线、起毛之类的败笔,表明此一时期的“游丝工”技法发展日臻成熟。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