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太和清音 雅韵潺潺流心间

2025-5-22 10:0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10|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汪文婕 实习生 王雪彤/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摄|来自: 阜阳日报

   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掌故,再到当下生活……太和清音通过独特的曲风、优美的腔调,讲述中国古今故事,给广大群众带去艺术上的享受。

  太和清音诞生于元末明初,是全国古老而稀有的曲种之一,200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经过600余年传承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奇葩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源于元末明初,曾经大放异彩

  “江河后浪推前浪,星辰大海逐梦想,创新发展开伟业,科技强国凯歌扬……”近日,在太和县清音协会传承基地,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阜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太和清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于飞正在和同仁排练太和清音《星辰大海》。舞台正中央,于飞身着一袭粉色裙子,浅唱低吟,婉转动听。三弦、木鱼、古筝、琵琶等乐师们则围坐一周,各执乐器,如痴如醉,不亦乐乎。

  《星辰大海》讲述的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故事,讴歌了科技工作者在星辰大海中追逐梦想、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不久前,《星辰大海》在安徽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完成录制,将和东路坠子《苏东坡写伞》、淮河琴书《杞柳新曲》一起代表我省冲击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

  39岁的于飞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太和清音,2011年正式加入到太和清音队伍中,现任太和县清音协会会长。

  休息间隙,她娓娓道出了太和清音的起源和发展。“元末明初,颍州有一位学识渊博、精通音律的玄坛法师,性喜弦歌,尤擅琴筝。他终日研习,寒暑不辍,逐渐摸索出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经常与众徒弹唱自娱,并逐渐传唱到颍州各地。”于飞介绍,后来,因曲调清新雅致、悠扬动听,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得名“清音”。

  明清时期,清音在太和可谓盛极一时。当时,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清音会”遍布太和各地,平时约定十天半月一会。表演多在客厅或庭院中,演唱者围桌而坐,边弹边唱。后来,随着清音艺人的表演不断精进,太和清音日趋成熟。如今,太和当地依然流传着这么一首赞美太和清音的诗:“清音当日尽风流,传入民间数百秋。世泰年丰多乐事,夜深灯火唱《追舟》。”

  1954年,是太和清音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太和县文化馆组织清音艺人成立了业余剧团,率先将清音弹唱改编为戏曲搬上舞台,这门艺术以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1958年,太和清音大放异彩,由清音艺人表演的《追舟》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并获奖。同年8月,太和县清音戏剧团正式成立。清音艺人开始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备受欢迎。此后,他们还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汇演并获奖,太和清音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然而,太和清音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于飞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太和县清音戏剧团被撤销,这门艺术陷入了短暂沉寂。上世纪八十年代,太和县文化馆恢复业余清音小组活动,太和清音重新焕发光彩。

  2006年,太和清音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和县也成立了太和清音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不断探索创新,得到观众认可

  82岁的张洪奎是太和清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太和县清音协会第一任会长。15岁起,他便在太和县清音戏剧团学习清音。

  “太和清音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艺术特点,以细腻、深沉、清丽、高雅见长。”张洪奎介绍,太和清音的唱腔堪称一绝,“一板三眼”,节奏舒缓,旋律委婉曲折,如潺潺溪流,在听众心间缓缓流淌,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深情。

  从艺67年,张洪奎一直活跃在清音传承和发展的第一线。如今,每个周末,张洪奎和部分太和清音代表性传承人、爱好者都会到太和清音传承基地,唱上两曲,并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

  “除了唱词讲究外,太和清音的伴奏乐器也丰富多样,主要有琵琶、古筝、坠胡、三弦等。”张洪奎介绍,这些乐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太和清音独特的音乐氛围。琵琶的清脆明亮、古筝的悠扬空灵、坠胡的醇厚深沉、三弦的活泼灵动,交织在一起,为唱腔增添了无尽魅力。

  随着时代发展,太和清音表现形式不断创新。“我是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的,接触太和清音后就一直琢磨着如何让它焕发新的生机。”经过不断探索,2013年,于飞表演的太和清音新作品《让座》面世。这是太和清音从戏曲形式回归到曲艺形式的首个作品,一经演出就得到观众高度认可。

  “清音传统唱腔为‘四句腔’,而曲艺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于飞介绍,曲艺形式在表演中体现了一人一台戏、一人分饰多角的特点。曲艺语言具体形象、绘声绘色、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既有文采又容易上口。这种表演形式,贴近人民生活,幽默且机智,同时融入了当地方言,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于飞说,采用曲艺表演形式,演员在表演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此,演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唱功和演技,还要具备灵活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声音、肢体、表情等多种方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生动地展现出来。

  “表演时,特别要注重情感传递,通过精准的唱腔以及娴熟的动作配合,将观众带入故事情境中产生共鸣。”于飞表示。

  壮大传承队伍,打造文化名片

  2013年,太和县清音协会成立,为传承发展太和清音搭建了重要平台。同年,太和县积极落实国家“非遗进校园”要求,太和清音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在太和二职高培训基地,每周有8节太和清音课;太和县解放路小学、太和一小、旧县中心小学、民族中学等学校纷纷组建清音社团,每周至少上1节课……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并热爱太和清音,于飞等太和清音代表性传承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理清了太和清音发展脉络,在课堂上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太和清音文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采用老调填新词的办法,创作了《放歌中国梦》《清音一曲赞盛世》《水调歌头·中秋》《红梅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唱段,既保留了太和清音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新的音乐元素。

  在太和清音传承路上,有这样一群人,出于热爱,成为这门艺术的忠实守护者和传播者。他们中有文艺工作者,也有普通市民;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我第一次听到太和清音,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那种独特的韵味让我无法自拔。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希望能把它传承下去。”太和三中音乐教师吴婉婷学习太和清音已有七八年时间,每次有相关演出或交流活动,她都积极参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太和八中音乐教师张佳乐也是一名太和清音爱好者,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太和清音的相关知识和演出视频,获得了很多关注。“太和清音是太和的文化名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喜欢它。”张佳乐说。

  于飞介绍,目前,太和县清音协会有会员百余人,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队伍。协会定期举办以青年音乐教师等为主的培训班,促进太和清音教学在全县广泛开展。目前,已培训各类人员1800人次,其中青年音乐教师300余人次。太和县还经常举办清音专场演出和清音大赛,吸引普通市民和中小学生参加。如今,太和清音已成为太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和县亮丽的文化名片。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