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居住,担心手机流量不够用,说好带机移网,哪知道,我手机入户的颍泉这家网络公司在我们南李村没有段位,更无号位,申报几次无果,也就放弃。 为什么整个村庄都没有段位?原因出在我们村与太和县接壤,离县城太近。村民晚上散步,一抬腿,十来分钟,就走进一河之隔的太和湿地公园。 过去,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渔网。诸如拉网、围网、撒网、粘网、等网和舀子网等,有点“渔村”的味道。后来,村里的河滩地被租用,建起了小型造船厂、水泥厂,兴建了水运码头,成了煤炭中转站。企业兴而网络畅,很快,我们村被网络覆盖。进村的网络公司,多是太和县移动、电信等通讯企业。村民的手机都是在太和手机卖场购机选号,家家都办理网络入户。 后来有关部门加大对工业废水排放治理力度,一些污染企业被叫停,河滩地复垦种植,沙河水变清澈了,秀水绿岸,垂钓者惊叹上钩的沙河鱼儿真是又肥又大。 南李村隶属颍泉区管辖,素有颍泉北大门之称。太和二桥桥北是太和县城,桥南是我们村。桥南的几家烧烤店,一到晚上,食客多从太和开车而来,路边停放的轿车一辆挨一辆,都是年轻人,连露天的场地都摆着餐桌,来晚了找不到位置。太和企业蜂拥入住桥南,药业集团和保健饮品公司,给我们村撑起了“门面”。当然,村里也有不少年轻人被招聘到公司工作,带动本地就业。 没有自己的“Wifi”网络,我用手机流量打开个人热点与电脑链接。近邻是我弟弟家,网络密码是侄子的手机号,链接他家的网虽然信号不太强,只是网速慢一些,不影响使用。 从信息时代到网络时代,又进入智能时代,我们村一直都被网络覆盖着。网络看世界,网络让村民从方寸小屏幕,洞察纷繁世相。网络通天地,架起座座“桥”。“网”里的村庄,除少数老年群体外,村民都是网民。他们拍抖音,发朋友圈,网上一搜,都能看到村里人拍的抖音段子。就连几岁的娃娃,只要拿到父母的手机,都能“捣”出花样来。网络覆盖下的南李庄,不再是过去的小“渔村”,网络让乡村生活诗一样丰富多彩。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