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记忆可能“断片” “打鬼子”的信念却刻进基因——走访抗战老兵刘忠太

2025-7-30 09:59|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37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实习生 刘苏婉 通讯员 张绍伟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打小鬼子!狠狠地打!”7月28日,颍州区京九路街道桥口社区的一间民居里,98岁的刘忠太老人正在看抗战剧,看到紧张情节时,老人难掩激动,边挥动拐杖边喃喃有词。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沟壑,老人的记忆时常“断片”,却唯独对80多年前痛打日本鬼子的往事记忆犹新。

刘忠太老人(左二)回忆硝烟年代


  这些纪念章,比命还金贵

  “您老还记得我不?”一见面,桥口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干部亓飞飞便握住老人的手,关切地询问起来。老人眯着眼打量半天,缓缓地摇摇头,带着几分迟疑:“你是……”直到儿子刘勇趴在耳边大声解释,他才咧嘴笑了:“飞飞啊,有一阵没来了,快坐,吃香蕉!”说着,慢慢地从桌上拿起香蕉,塞进客人手中。

  这个连熟人都记不住的老人,却清晰地记得,自己有个装满军功章的“宝箱”。当刘勇搬出“宝箱”时,老人突然从沙发上直起身,急得直摆手:“这不能拿!这里面是命根子!”

  “拿出来给他们看看,让他们开开眼界!”刘勇笑着哄老爷子开心,随后郑重地打开箱子。箱子里静静躺着两枚勋章,分别是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还有一些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青年刘忠太穿着军装,眼神锐利如鹰。哪怕岁月模糊了记忆,但每每拿起勋章,老人指尖的颤抖从未改变。

  14岁放牛娃扛起枪

  “俺爹总说,要不是为了打鬼子,他还在山东临沂农村放牛呢。”刘勇翻出市委史志研究室的资料,拼凑出父亲的传奇过往。

  1938年,11岁的刘忠太还是地主家的放牛娃,白天在山坡上放牛,夜里偷偷给在山里的八路军送信。“鬼子烧了俺村的房子,杀了俺的乡亲,这仇能不报吗?”老人偶尔清醒时,会反复念叨这句话。

  1941年夏天,他攥着磨得发亮的牛鞭找到八路军领导:“俺要当兵!”见他机智勇敢,部队接收了他,把他分配到通讯组。5个人的通讯组里,山西籍的赵组长教他认字、发报。可没过半年,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赵组长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爹说,赵组长牺牲那天,他把眼泪抹在枪托上,发誓要多杀鬼子,为组长报仇。”

 

青年时期、老年时期的刘忠太


  曾和战友抓获几十个鬼子

  1945年夏,日军势力式微,抗战转入反攻阶段。刘忠太跟随部队,从临沂辗转到枣庄,在鲁南军区第十六团参谋长陈岩带领下打伏击。

  “有一次,部队伏击鬼子,3辆卡车的鬼子刚进埋伏圈,战斗就打响了!”刘勇模仿着父亲讲过的场景,“鬼子个头都很矮,还没带刺刀的步枪高,却很残暴。可咱的战士更勇猛,那场仗抓了三四十个鬼子。”

  抗战胜利后,刘忠太所在部队被编入华东野战军三纵第七师,他随部队转战孟良崮、莱芜、淮海地区,身上留下多处枪伤。1948年,他成了阜阳军分区的一名警卫员,“腰里别着两把枪,一把保护首长,一把随时准备跟特务拼命!”这句话老人常念叨。直到1966年,刘忠太才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当时的阜阳市邮电局、商业局、土产公司等单位工作,后从供销系统离休。

  为祖国强盛自豪

  离休后的刘忠太,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学党史,通过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某天,老人在看央视新闻时,看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侵华历史,拒不认错道歉,老人气得拍案而起,怒吼道:“当年还是打得太轻!”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早已深深刻进老人的骨子里。

  2015年,我国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老爷子激动不已,早早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当空中一架架战机呼啸而过,地面上坦克列阵森严,战略导弹威风凛凛,人民子弟兵整齐走过天安门时,老人难掩激动:“咱中国,强了!”

  如今,老人正盼着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他与亓飞飞等社区干部约定,那一天,他要披挂上抗战胜利纪念章,和大家一起看阅兵!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纪念章上,也照在老人沧桑的手上——那双手,握过枪、扛过炮,如今轻轻抚摸着“和平”二字,像抚摸着最珍贵的宝贝。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