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听老兵讲述血与火的经历

2025-8-1 09:43|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432|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任刚 通讯员 闫翊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胸前挂着“光荣弹”穿越枪林弹雨、为掩护战友失去右手、与蛇虫为伴死守防洪大堤……7月30日,颍州区在清河街道举办“战歌回响·八一情长”社区思政故事会。清河街道辖区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家属代表30人参加,多位退役军人结合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了那些血与火的岁月。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胸挂小型手雷穿越生死线

  “在前线执行保障任务时,一位战友就牺牲在我的怀里。”市人民银行退休干部吴关伟语气沉重地回忆道。这位1963年出生、1982年入伍的老兵,曾在济南军区某部服役,1986年退役,次年进入阜阳市金融系统工作。

  1984年底,吴关伟所在部队奉命开赴云南前线,主要负责向前沿阵地运送军用物资。“我们保障的阵地战况最为惨烈,每天都有战友牺牲,整个阵地被敌军的炮火炸得寸草不生。”吴关伟回忆。

  连队驻地距离前沿阵地有5公里,需要穿越数道敌军封锁线。另外,那里属于亚热带雨林气候,阴雨连绵、闷热潮湿,导致不少战士出现皮肤溃烂。他们只能穿着短裤,胸前挂着“光荣弹”(一种小型手雷,用于危急时刻与敌同归于尽),在泥泞中艰难前行:上坡时手脚并用,下坡时只能坐在地上滑行,肩膀被磨破,手脚、膝盖、臀部满是伤痕。令人欣慰的是,连队最终以最小的伤亡完成了保障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

  最让吴关伟刻骨铭心的是1985年9月15日凌晨。当时他和5名战友分两组向前线运送迫击炮弹。“选择凌晨行动是因为晨雾可以掩护大家。”吴关伟解释。

  就在穿越最后一道封锁线时,雾气突然散去。第一组刚通过,敌军就用迫击炮封锁了通道。“我们第二组3人不幸被炮弹击中。”吴关伟回忆,“一位战友当场倒在我怀里,胸口被弹片贯穿;另一位轻伤;我也身负重伤,右臂和左腿顿时失去知觉。”

  先期通过的战友立即折返,将伤员背往救护所,那位倒在吴关伟怀里的战友最终没能抢救过来。吴关伟自己也留下了左肩贯通伤、胸部切线伤和左腿多处盲管伤。

  “直到最近体检时,才发现脸上还留有一小块弹片。”吴关伟说。

  实弹训练时,为救战友失去右手

  在故事会现场,退役军人乔晓明讲述经历时,大家注意到他的“右手”其实是假肢。1965年出生的他,1983年10月入伍,服役于济南军区。1985年考入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司令部军务部参谋等职。

  “这道伤痕,是1993年5月3日,我担任连长期间组织实弹投掷训练时为救护战友留下的。”乔晓明平静地说。

  当天,乔晓明和一名新战士练习投弹。“那名战士向后引弹时,拉环还套在手上,手榴弹却脱落了,就掉落在脚边。”乔晓明回忆。看到冒着白烟的手榴弹,他第一反应就是拉着战友躲避。但那名战士因惊吓过度当场晕厥。

  “我当时身体素质比较好,动作也快,身子一侧挡在他前面,同时用右手试图将手榴弹扔出去。”乔晓明顿了顿说,就在那一瞬间,爆炸发生了。

  这次爆炸让乔晓明永远失去了右手,头部和面部也遭受重创,至今仍有弹片残留。“养伤期间意志很消沉,甚至产生过轻生念头。”他坦言。后在部队领导的耐心开导下,他逐渐走出阴霾:“比起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的伤其实不算什么。”此后,他又振作了起来。

  “军旅生涯锻造了我们的血性与坚韧。我从不后悔穿上这身军装,若有来生,我依然会选择成为一名军人。这个身份让我终生无悔。”乔晓明表示。

  防洪大堤上与蛇虫为伴

  “在湖北抗洪时,我们睡在大堤上,早上醒来随手一抓,都是蛇和蛤蟆。”退役军人张其勤的讲述,将大家带回到199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中。

  1973年出生的张其勤,1991年入伍,曾服役于湖北空降兵某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004年退伍,现就职于市文联。

  “1998年7月,我刚从上海空军政治学院结束学习,就接到部队紧急通知,要求立即赶赴湖北洪湖市抗洪一线。”张其勤回忆道。抵达部队驻地后,他发现抗洪形势异常严峻,部队首长已下达死命令:“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

  最令张其勤难忘的是一个深夜。师首长紧急召集他:“又发现一处险情!”他们立即赶赴可能出现险情的大堤段值守。当时正值凌晨两点,洪峰即将经过。战士们轮流休息,时刻排查管涌或漏水情况,一旦发现险情立即处置,并第一时间向湖北省和国家防总汇报。

  休息条件极其简陋——没有蚊帐,每人发两个尼龙袋。“一个套头,一个套脚,中间掏两个洞呼吸,就这样睡在沙包上。”张其勤说,“在大堤上睡了一个星期后,早上醒来随手一抓尼龙袋,就能抓出一把蛇和癞蛤蟆。”他们在多个堤段值守两个多月,最终成功守住了大堤。

  作为部队新闻宣传干事,张其勤还承担着记录抗洪事迹的任务。在部队首长批准后,他配合光明日报记者采写,共同完成了长篇通讯《巍巍长城立惊涛》,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那两个多月,大堤随时可能决口,每天都生活在不安中。”张其勤动情地说,“但当部队撤离时,当地群众夹道相送,往我们手里塞鸡蛋和其他食物时,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人民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