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蛋雕技艺传承人董一言 在厚度仅0.3毫米的蛋壳上,雕出汉字、诗词、花鸟、鱼虫,甚至历史人物、奥运盛景,听上去难以想象的事,在蛋雕艺人手中变为现实。这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正是阜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美术类)——蛋雕技艺。近日,记者走访该技艺传承人董一言,听他讲述这门“脆弱艺术”的传承故事。 三代传承老手艺 “蛋雕技艺起源于六朝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董一言介绍,这是一项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民间工艺。早期作品用于祈福辟邪,后逐渐融合雕刻与绘画手法,发展出人物、山水、文字等多元题材,渐渐成为一门独特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 长久以来,不断有民间艺人传承蛋雕技艺。将该项技艺带入大众视野的,要数董一言这一脉。谈及师承渊源,董一言介绍:“师傅马家轩曾讲过他入门的故事。在他10多岁的时候,有幸接触到国内知名画家叶浅予。当时,叶老送给他一枚带画的鸡蛋,他常拿在手里把玩。玩的过程中,他受到启发,尝试在蛋壳上把‘画’雕出来。”就这样,马家轩解锁了古老传统技艺——蛋雕,经多年钻研,他在该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我接触蛋雕技艺也是一次偶然。”董一言介绍,他自幼痴迷书画篆刻。2003年偶然接触一件蛋雕作品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这门技艺。凭借多年雕刻雨花石的功底,他开始摸索在蛋壳上雕刻。“最初时用锯条磨刻刀,刻坏几百个蛋壳才找到手感。”他笑着说。 2012年,在蛋雕领域摸索出一些心得的董一言,通过网络结识了马家轩。他迫不及待地将作品拿给马家轩看,获其认可,并被收为徒弟。此后,董一言开始向师傅系统学习镂空、拼雕等技法,成为蛋雕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如今,他已掌握阴雕、阳雕、套雕、影雕、镂空等十余种蛋雕技法,总结出“选蛋—清洗—取蛋液—消毒风干—构图—雕刻”等蛋雕完整工序。2020年,董一言带着作品申报阜阳市非遗项目,蛋雕技艺成功入选,他则成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还有几名弟子,也就是第三代传人,本地有陈玲、董雪利,外地有郑宁、于洁林等,都在致力传承老手艺。”董一言说。 “脆弱艺术”有极致之美 蛋壳厚度只有0.3毫米,质地脆薄,稍有不慎便会碎裂,怎么在蛋壳上雕刻出万千景象呢? 董一言介绍,从选蛋开始,便需精挑细选——蛋壳需厚薄均匀、无裂痕,色泽纯净。有时为了找到一枚理想的蛋壳,甚至要在成百上千枚鸡蛋中逐一筛选。然后是清洗、抽空蛋液、消毒、风干。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如同对待易碎的珍宝,这既是对材料的敬畏,也是创作的序幕。 “打好腹稿,就可以用铅笔在蛋壳上构图了。这一步不难,难在雕刻技法上。”董一言介绍,这是考验创作者的耐心与力道控制的时候。 说话间,董一言戴上眼镜,为记者示范:只见他左手轻握蛋壳,右手持刻刀,屏气凝神创作,时而在蛋壳表面轻凿慢刻,通过深浅不一的线条勾勒出纹路;时而以细如发丝的刀法剔除部分蛋壳,形成通透的纹样;不一会,一件蛋雕初样便呈现在手中。 很多人好奇,薄薄的蛋壳上雕文字、画图案,该使多大力?董一言笑着介绍,这个无法测算,全凭手感、经验,是在千百次失败中形成的肌肉记忆。 在董一言家中,玻璃陈列柜里的蛋雕作品琳琅满目:带“福”“寿”等吉祥文字的作品充满喜气,雕刻着十二生肖图案的作品生动形象,镂空雕刻的“百福图”作品透着动人光影,更有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以及人物肖像的作品,方寸蛋壳间尽展万千世界。 这“脆弱的艺术品”如何保存呢?董一言自有方法,为作品配个底座,进行固定,再罩上定制的透明罩,这样,蛋雕作品就方便收藏或运输了。 非遗技艺“破壳”之路 董一言介绍,他早期的作品非常简单,大部分是在蛋壳表面刻个“福禄寿喜”字样。那时,他在杭州的夜市摆摊,卖20元一个。 2007年,杭州一高校社团负责人看到董一言的蛋雕作品,非常欣赏。在他的推荐下,作品陆续走进杭州的茶楼、景区、创意集市、动漫节,2013年,他入驻杭州手工艺活态馆。“那段时间,我的生意渐渐稳定,月收入从原来的几百元,涨到了一万多元。”董一言介绍。 2020年后,董一言回乡发展,入职颍泉区一家鸡蛋销售企业,负责制作蛋雕“伴手礼”,赠送给企业的大客户。 从事蛋雕技艺传承工作二十多年间,董一言创作出不少精品,曾斩获“徽工奖”金奖、杭州市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奖等多项荣誉。《中国梦》《恩》等作品先后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 尽管屡获殊荣,蛋雕技艺仍面临传承难题。“全国从业者不足百人,安徽从业者更少,全靠手工制作,市场认知度低。”董一言坦言,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加上难以全职谋生,愿意学的人寥寥。“这项技艺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但传统技艺不能断。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接触到这门手艺。”董一言表示,他计划联合社区、学校开设体验课,推出“非遗+文创”产品,让蛋壳上的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部分蛋雕作品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