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捡拾文字

2025-8-21 10:29| 编辑: 刘黎 | 查看: 1522| 评论: 0|原作者: 李梅|来自: 颍州晚报

  我是一个恋旧的人,因那些用过的旧物与我产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便舍不得丢弃。几件随我风里来雨里去的旧衣;一个和我亲密接触过,更新换代下来的杯子;许多看过的杂志,还有孩子从一年级到现在的旧课本,它们渐渐占据了家里的剩余空间。没有“断舍离”的人生,注定不能轻装前行。我狠了狠心,带领女儿,清理旧物。
  
  “妈,这些报纸还要不要?”女儿站在椅子上,指着书柜最上层的一堆报纸问。
  
  “不要,扔了吧……慢着……”我又突然改口,接过报纸,一一翻看起来。
  
  每一张报纸上都有属于我的“豆腐块”,最早的是2002年的《阜阳日报》,经过二十多载时光的侵蚀,纸张早已变色,“岁月泛黄”在这里有了具象。多年积累下来,报纸已是厚厚的一摞,都是我精心收集过来的,怎么可能扔掉?可不扔,它们又实在太占地方。
  
  “要不,把你的文章剪下来?”女儿看我左右为难,忍不住提议。
  
  “剪报”,一个久远的词呼啸而至,突然想起,年少时在报纸上看到好的文章,便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反复看。
  
  “真是一个好主意。”说干就干,我找来剪刀,将报纸一一摊开,开始了这项浩大的工程。以前剪别人的,现在剪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
  
  这摞报纸,我是按年份排列的,文章剪下来后,已无报头的日期,自然不好再遵循旧例,我便按题材重新归类。
  
  曾为“绿”写过几篇赞歌,我便将《绿》《绿夏》《秋绿》《冬绿》放在一起,重读,再次感受“绿”在四季里不同的性格与脾性。
  
  故乡是我人生的胎记,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在身上,自然也时时出现在我的文章里。《君自故乡来》《在故乡迷路》《故人》被我一一剪下 ,一张大大的报纸,仅剩一块巴掌大的纸片,“故乡”被放置在方寸间,称量出的却是乡愁的重量。
  
  《陌上柳如烟》《紫薇花开》《看荷》《拐枣》《又见楮桃》《心有腊梅》,是我为植物立的传。剪下后,再按时间排列,草木们按季节次第在我手中萌芽、开放,仔细嗅,仿佛能闻到阵阵花香。
  
  四季的更迭,最能触动我敏感的神经,我不止一次用笔描绘过它们。《春意闹》《不解春雨》《春之礼》《亲亲春天》,这些小文虽不能触及春天万分之一的美,但我能用笔记下它们的样子,亦是没有愧对,春天对这世间慷慨无私的给予。
  
  《初夏》《访夏》《夏绿》是我给夏写的三部曲。夏由浅入深的每一寸样子,都深深烙在我的心底。“微雨下,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的清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热闹;“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闲适,虽没被我具体描绘下来,但能留下只言片语,记录“夏”走过的足迹,自觉已是幸运。
  
  最爱秋天,所以给秋留下的文字也最多,《秋》《秋意》《秋雨》《秋凉》《秋之味》……以一字起笔,二字起韵,三字结语,我想用最简的名,刻下最深的思绪。
  
  《那场雪》《冬天的菜地》《听,冬天的风声》,冬天并不沉寂,猫在冬里,我窥见了它隐藏起来的生机。观察,让我多了一双眼睛,也让我看到了这世界深处的,不易被察觉的美。
  
  也曾记下世间百态,《烟火夫妻》《夜营者》《校园门口的夜市》《无言的交易》《那些暖》,是我捡拾的别人掉落的温暖碎片,俯身弯腰的过程就是我对芸芸众生的敬意,是他们的努力与善良,点缀了平凡的生活,不仅没让生活蒙尘,反而熠熠生辉。
  
  我剪着,看着,回忆着那些伏案奋笔的日子,碰到同版作家的优秀作品,也一并剪下,另贴一本,像年少时那样,珍藏起这些珍贵的文字。
  
  “剪”何尝不是“捡”?我在捡拾文字,亦是在捡拾美好与回忆。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