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阜阳这座城市的距离,就是儿时站在柴火垛上远眺城市灯火的距离。 儿时的乡村,能够给小孩子提供的玩具少之又少,但是却有足够大的场地。彼时的阜阳农村,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个又长又宽的打谷场。夏季收完麦子,打谷场就会冒出一个个馒头似的麦秸垛。这些麦秸垛高低错落,给了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大平原上的小孩子登高望远的乐趣。 站在柴火垛顶端,好似登上了一座小山。夕阳西下,站在这样的“ 山”上,当浑圆的太阳没入地平线,远远望着西边城市的方向,可以看到城市的灯火给西边天际涂抹上一道绯红的霞光。 那道“ 霞光”,对于当时还未用上电灯的农村孩子来说,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向往。 夜幕慢慢围上来,最早出来的星星对着我们不停地眨着眼睛。晚风吹动着我们单薄的衣服,凉意渐渐袭来。 这时会不由自主地想 :远方那道绯红色“ 霞光”之下的城市,一定很暖和。这,或许就是那个时候藏在每个农村孩子心中的城市梦想,而这个梦想,与温暖相关。 农村孩子对城市的向往,是一种执念,也是一个梦想。而时代也给了每个农村孩子实现这种梦想的机会。1990年代的农村,外出打工已悄然萌动,不少小伙伴从村旁的柏油路坐上班车,走进儿时眺望过无数次的阜阳城谋生,甚至走向更远的大城市打拼。 多年过去,儿时一起站在柴火垛上远眺城市灯火的小伙伴们,通过读书、当兵、外出打工,大多实现了融入城市的梦想,包括他们的下一代也在城市扎下了根。我也一样,机缘巧合之下,如今就居住在儿时凝望与期盼的那道“ 霞光”之中。 身居城市,每天忙碌于工作和生计,似乎少了儿时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浪漫,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循环与琐碎。不过,在这种循环和琐碎中,每个人都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充实吧。 充实的日子,过得总是很快,身边的变化亦是如此。不经意间,村子通往城市的道路已变成双向四车道的大马路,城市的灯光也随着道路的延伸,抵达儿时的乡村。儿时远眺城市的那道“ 霞光”,如今已无需登高远眺,站在村头就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和明亮。 人,有时候真的奇怪,伫立在城市街头的灯火中,会不由自主地回望乡村。而站在村头打谷场的位置,依然会把眺望的目光投向城市。在无数次的回望和眺望中,我知道,儿时的眺望和期待还在,只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甚至在不断延伸的城市灯火中,已经没有了距离。 身在城市,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忙碌一天后在城市的灯火中闲逛。站在城市的灯火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每一个亮着灯光的地方,都有很多忙碌的身影吧。 有一刻,突然明白,城市的灯火就是由这些忙碌的身影点亮的。你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你一定知道他们是为了谁。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这些忙碌的身影给予的。 人们点亮了城市的灯火,灯火也给了人们以希望。 灯火中的城市,有活色鲜香的舒适惬意,也有狂风骤雨的不期而遇。今年5月,还没进入梅雨季节的阜阳,遭遇了一场50年一遇的暴雨。暴雨中,人们都在赶着回家,一位大姐也在回家的路上。路上她遇到一个很难被人发现的深水坑,差点掉了下去。 躲过一劫、有点害怕的她并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喊来家人,于狂风暴雨中守在水坑旁边,大声地提醒过往行人。很多行人因为她的提醒,躲过了水坑,平安地回到各自的家中。狂风暴雨的夜晚,这位大姐俨然一盏灯,照亮了黑暗,也温暖了每个人的内心。 暴雨过去,小城恢复了宁静。那位大姐也隐没于城市的人群之中。或许,她就在小城街道的某个摊点或者工厂车间的灯火下,继续着平凡而忙碌的生活。只是,她自己也未必知道,那个夜晚,她用善良点亮的那盏灯,曾经温暖了这座叫做阜阳的城市。 如今,很多阜阳人都相信,只要心存善意,每个人都能成为一盏灯。这些灯光汇聚在一起,再偏远的角落也能温暖如春。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