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专题 2023年专题 健康阜阳 查看内容

椎体成形术术后全程护理要点

2025-8-25 10:21|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290| 评论: 0|来自: 阜阳日报

  当剧烈的腰背痛让翻身、行走变成奢望,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椎体成形术以其微创、高效的特点,为患者带来了快速缓解疼痛、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希望。但手术成功只是康复之路的起点,科学的术后护理与康复管理,才是巩固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重获生活能力的关键。本文将系统解读椎体成形术术后的全程护理要点,助患者平稳度过恢复期。

  一、术后24小时:奠定基础的“黄金恢复期”

  椎体成形术通过穿刺针向病变椎体注入骨水泥,利用骨水泥固化后的强度支撑椎体,手术创伤仅为直径几毫米的穿刺点,术后24小时的护理程度直接影响恢复效果。

  体位管理是核心。术后6小时内建议严格平卧硬板床,避免随意翻身或坐起,防止骨水泥移位影响固定效果。如需翻身应采用“轴式翻身法”,确保头、颈、胸、腰、臀在同一直线上,防止骨水泥受到剪切力而移位。

  伤口护理需细致。术后穿刺点会覆盖无菌敷料,保持敷料干燥。术后24小时内严禁穿刺点沾水,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疼痛是否加剧或是否有脓性分泌物,需警惕感染,如感染立即就医。

  生命体征与疼痛监测不可忽视。术后6小时内需每小时测量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尤其对高龄或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需警惕骨水泥反应引发的血压波动。疼痛管理方面,术后轻微疼痛属正常现象,如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痛药。

  二、术后1到2周:循序渐进的活动康复期

  度过术后24小时的急性期后,患者将进入以“逐步恢复活动能力”为核心的康复阶段,此阶段需在保护脊柱的前提下,科学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静养导致肌肉萎缩或血栓风险。

  活动指导:从“躺”到“站”的过渡。术后第1天,可在佩戴腰围的前提下尝试坐起,首次坐起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每日可进行3到4次。术后第2到3天,可尝试站立,避免弯腰用力。首次站立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逐渐延长至30分钟,每日3到5次。

  行走训练:从“慢走”到“稳走”。术后3到5天,可开始行走训练。初期需借助助行器或家属搀扶,步伐宜小,速度宜慢,行走时间从每次5分钟开始,每日2到3次,逐渐增加至每次15到20分钟。此阶段严禁弯腰、扭腰、负重,捡东西时需蹲下屈膝,保持腰部挺直,用手捡拾,避免“弯腰弓背”的动作——这个动作会使椎体承受超过体重3倍的压力,极易导致未完全愈合的椎体再次损伤。

  三、术后2周到3个月:巩固疗效的关键期

  此阶段骨水泥已完全固化,椎体稳定性基本建立,护理重点转向“预防并发症”和“重建生活能力”,同时需警惕远期风险。

  并发症预防:警惕身体的“异常信号”。尽管椎体成形术安全性较高,但仍需警惕以下并发症:骨水泥渗漏,若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放射性疼痛,或原有疼痛突然加剧,可能是骨水泥渗漏压迫神经,需立即就医做CT检查;深静脉血栓,术后活动减少易引发血栓,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若出现症状需及时做下肢血管超声;骨质疏松加重,椎体骨折多与骨质疏松相关,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必要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生活习惯调整:让脊柱“少受累”。恢复期间需调整生活习惯,减少脊柱负担:坐姿,选择有靠背的椅子,腰部垫一薄枕,保持腰部与椅背贴合,避免久坐;睡姿,继续睡硬板床,可交替侧卧或平卧,侧卧时在两腿间夹一软枕,避免脊柱侧弯;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帮助骨骼修复。

  康复评估:及时调整方案。术后1个月、3个月需回医院复查。医生会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如3个月后恢复良好,可逐渐增加活动强度,但仍需避免剧烈运动和久坐久站。

  椎体成形术为脊柱疾病患者打开了快速康复的大门,而科学的术后护理则是确保这扇门持续敞开的钥匙。从术后24小时的精细照护,到恢复期的循序渐进,再到长期的习惯养成,每一个环节都关乎脊柱的“稳定”与生活的“质量”。遵循专业指导,耐心完成康复训练,才能让受损的脊柱重新撑起“稳稳的幸福”,回归正常生活。

  (阜南县人民医院介入科副主任护师李淑华)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