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专题 2023年专题 健康阜阳 查看内容

出伏后,最“凶险”的一个月来了!

2025-8-26 09:21|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69| 评论: 0|来自: 阜阳日报

  俗话说:“三伏出,暑气消。”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即将开启凉爽金秋。不过,可别高兴太早,因为我们迎来了“凶险”的一个月。

  为什么出伏后的一个月格外“凶险”?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李国菁在CCTV生活圈刊文介绍,从出伏到秋分,这30多天是下半年尤为危险的时候,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1.正气未恢复,容易染病

  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到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此时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加之“夏日无病三分虚”,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疾病“攻击”。

  比如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出现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这就是燥邪“偷袭”肺部的一种表现。

  2.气温波动大,容易伤身

  出伏到秋分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波动较大、较频繁的时候。可能中午还需要开空调降温,晚上睡觉就需要盖被子保暖了,而身体就怕“一冷一热”。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心脑血管,这段时间中风、心梗、脑梗发生率比较高,所以提高养生防病意识很重要。

  出伏后

  身体最怕这7件事

  1.晨练赶大早

  出伏后温差逐渐加大,若一大早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增加脑血管发生意外的风险。

  2.急着贴秋膘

  秋季很多人喜欢吃一些滋补的食物,比如肉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贴秋膘”,小心滋补过度。比如:平时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较多的人群,不宜“贴秋膘”。

  肥胖、营养过剩,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的人群,不宜“贴秋膘”。

  3.使劲吹空调

  要注意合理使用空调,穿着适度保暖,方能护好阳气,抵御病气。如果空调温度过低,不仅会让人对体温的适应度下降,腰腹、关节、头部等重要部位也会受寒,或许当下没有症状,待到冬日难免疼痛肿胀。

  4.不主动喝水

  普通人建议每天喝水2000毫升左右。早晨起床后可以喝1杯(200—400毫升)温开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水,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5.睡觉不盖肚

  腹部尤其是肚脐部位的表皮较薄,寒气容易穿透、弥散。初秋昼夜温差开始变大,建议夜寝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

  6.吃太多瓜果

  进入秋季后,不建议再贪食瓜果,不宜多吃冷饮。俗话说“秋瓜坏肚”,要注意控制西瓜、香瓜、菜瓜等瓜果的摄入,以免引发胃肠道疾病。

  7.总是关着窗

  初秋气温已经转凉,应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尽量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做好“三防三调”

  秋冬少生病

  一、“三防”

  1.防燥

  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冬瓜、萝卜、藕、海带、蘑菇、木耳、芹菜、蜂蜜等。这些食物除了滋阴润燥,还有稳定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2.防凉

  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早晚天气较冷的时候,最好穿上长袖薄衣服,这样可以帮助缩小温差,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3.防乏

  如果中午有条件,可以小憩20—30分钟,但不宜睡太久,否则可能越睡越困。

  二、“三调”

  1.调饮食

  饮食宜遵循“少辛增酸”原则。辛味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具有发散作用,易耗气伤阴;而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柠檬、猕猴桃等)能收敛肺气,生津润燥。

  2.调作息

  出伏后易“秋乏”,想要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并且较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一般情况下,22:00就应该上床睡觉了。

  3.调心情

  秋季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刺激,尤其是老年人。要知道,有时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

  养生不是突击战,而是细水长流。从今天起,少做“伤身事”,多练“养身法”,这个秋天,愿你远离病痛、活力满满!

  (据《健康时报》)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