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太和县郭庙镇随西村村民鲍经波背着理发工具箱,轻车熟路地走进该村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为他们免费理发。当天,他一共为11位乡亲理了发。 今年71岁的鲍经波是随西村家喻户晓的乡村理发师。自2013年起,他义务为本村特殊群体免费理发。8年前他左腿置换了关节,即便拖着病腿,也把这份爱心坚持了下来。 服务点“钉”在日历上 “鲍师傅来啦!”8月20日下午,鲍经波刚走进鲍楼庄,93岁的鲍国树就笑着迎了上来。作为鲍经波的“老顾客”,鲍国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享受免费剪发服务,“他手艺好,人更好!每个月都按时来。” 鲍经波的免费理发绝非“随机行善”,而是有着清晰的服务范围与固定节奏。他将随西村下辖的自然村按距离分成4个服务点,每个点都有“专属服务日”:随东、随西点每月17日,韩庄点18日,随竹园、高庙、韦坑张点19日,鲍楼、冯庄、新庄点20日。这些服务点,近的离他家不过几百米,远的要走两三里地,12年来,除了下大雨等恶劣天气会往后推几天,他从没有漏过当月的服务。 “哪个点有多少人需要理发,谁的头发该剪了,俺心里一本清账。”鲍经波说,他前期摸排了全村特殊群体,共有70多人,涵盖五大类:70岁以上老年人(60岁以上、接近70岁的也纳入)、家庭困难人群、孤儿、重病无法出行者、“五保”对象。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固定服务日理发,但一个月下来,总有约50位乡亲接受免费理发服务。 更让乡亲们倍感暖心的是,鲍经波不仅记得每个人的发型偏好,连性格脾气都铭记于心。理发时不用多嘱咐,该怎么剪、什么样式,他都能精准知晓。“有些老人剪完甚至不照镜子,他们信任俺这位老伙计。”鲍经波自豪地说。 一句感慨点燃爱心 鲍经波的理发手艺从13岁开始学起。当时他因意外摔断左臂,考虑到无法务农,家人便让他跟着一位走村串户的理发师学手艺。鲍经波20多岁成家后,便在附近集市上摆摊理发补贴家用。 2013年夏天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那天他在集市理发时,一位被轮椅推着来的大爷感叹道:“老年人理发真不容易。”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他心里激起了涟漪。当天收摊回家,他在村头看到了一个熟人,因脑血管病半身不遂坐在轮椅上,头发杂乱、胡子拉碴,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迷茫。“我当时心里一酸,掏出工具给他免费理了发。”鲍经波回忆,理完后,老人看着镜中“面貌一新”的自己,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就是这个笑容,让鲍经波下定决心:除了在集市上理发挣钱,还要为村里特殊群体免费理发。 从此,每个月的服务日,鲍经波都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在集市理发,中午为了不耽误行程,就在集市上买点吃的垫肚子,休息一会儿便背着工具箱往各村赶——冬天下午1点动身,夏天下午2点出发,忙到傍晚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有时乡亲们留他吃饭,他总是婉言谢绝,“我就是尽点力,不能给大家添麻烦。” 病腿难挡热心肠 除了固定服务,乡亲们有临时需求,鲍经波也是随叫随到。有一次,他走街串户理发时,遇到一位焦急的老太太。老太太的老伴患病住院,想请人去医院理发。鲍经波当即应了下来,赶到医院后,他拿个凳子坐在床头,轻轻抬起老人的头,把罩衣垫在下面,用剃刀一点点慢慢剃。理完后,老人用瘦弱的双手紧紧握住他,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喜悦与感激。 这份坚持,对鲍经波来说并不容易。8年前,他双腿膝部疼痛难忍,经诊断为膝关节过度磨损,便置换了较严重一侧的左膝关节。理发需要长时间站立、弯腰屈腿,每次为乡亲理完发,他的腿都会肿胀,腰也酸得直不起来。妻子看着心疼,劝他别这么卖力,多顾顾自己的身体,可鲍经波却“犟”得很,趁着自己还能动,能多做点就多做点。他常把“小车不倒只管推”挂在嘴边,“义务理发这事儿,我肯定会继续干下去。”他说。 据了解,凭借12年爱心坚守,鲍经波已于近期获评2025年5月份“太和好人”称号。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