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安徽 查看内容

江淮粮仓“芯”动力

2025-10-15 09:23|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1219| 评论: 0|来自: 安徽日报

 

  近日,在安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肥市包河区牛角大圩基地拍摄的水稻隔离小制种。该基地年承载试验小面积示范品种800份左右,资源及小材料种植约1.5万份。


  10月10日,科研人员在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进行科研攻关。这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育种4.0”时代的典型代表。育种加速的奥秘藏在三个关键“舱”里:离子舱诱变新品种;逆境舱“筛”出好苗子;加代舱加速种子迭代。


  10月10日,在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汤才国(中)与研究人员在加代舱内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加代舱通过精准调控光温水肥气等参数,作物生长周期大幅缩短。小麦传统一年种1代,在舱里一年能繁育4代至6代。


  10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观察水稻水培幼苗根系长势。


  近日,在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分析水稻种子纯度结果。


  10月11日,在位于马鞍山市和县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稻—麦(油)绿色丰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水稻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今年这里的2000多亩水稻克服了不利的气候因素,平均亩产仍接近700公斤。


  10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实验室,科研人员在筛选种子。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

  世界粮食日前夕,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的成果转化平台——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研究院门口的标语道出了种子的神奇力量。

  一粒看似平凡的种子,从实验室里走出,最终变成丰收的金牌良种需要多久?10多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十年磨一种”。如今,“最快两年出好种”正在交叉科研的助力下成为现实。

  在这里,一株株绿苗在不同功能的育种舱中茁壮生长。没有泥土,没有风雨,却正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种子革命”。

  智能所科研人员手托一束水稻介绍,这是一种“脆秆”品种,得益于离子束辐照技术改变茎秆结构,不仅不易倒伏,成熟后还易粉碎还田、肥沃土壤。目前,该品种已在多地推广。

  智能所副所长黄河身后的三个关键“舱”,正在悄然改写育种方式:离子舱中,高能粒子穿透种子,诱变出抗倒伏、耐盐碱的新品种;逆境舱里,麦苗经历着高温、干旱、雨雪等极端环境的“魔鬼训练”;加代舱内,小麦生长周期从一年一代压缩至一年4代到6代,大幅提速育种进程。在这里,中国种业正不断加快创新步伐,加速“奔”向希望的田野。

  在智能育种中心,作物由传送带被送入检测设备,经360度扫描建模,对籽粒性状进行无损快速检测,不仅能分析种子的活力和成分,还能判断加工品质。

  从“看天选种”到“知天育种”,中国种业正迎来深刻变革。从跨越数千年传统选种方式到智能育种时代,作物生长全过程被精准调控,AI模型逐步替代传统“撞大运”式的亲本选配。

  在安徽,种业“芯片”持续增效:全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达12家,跃居全国第二;良种覆盖率超过98%,年制种量10亿公斤;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全省10个品种入选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个品种获评“2025年度超级稻品种”,农业“芯片”家族不断扩容增效。一颗颗“安徽芯”,正为“江淮粮仓”注入坚实底气,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种源根基。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前,全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中国粮”主要用上了“中国种”。

  从实验室到广袤田野,一粒粒凝聚创新智慧的种子虽小,却承载着端稳“中国饭碗”的希望。在安徽6400多万亩秋粮陆续归仓之际,这些经过“特训”的种子正在田野中茁壮成长,筑牢大国粮安的根基。

  “三农”稳,天下安。种子“芯片”,不仅关乎亿万农民的生计,更牵系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随着生物育种等新技术的加快应用和创新投入持续加大,中国种业正在为端稳“中国饭碗”、守护大国粮安注入更强大的“芯”动力。

  (记者 张大岗 摄影报道 本版图片均为视觉安徽供图)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