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们心脑血管健康的“无声杀手”。《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1.6%,这一数据警示我们,高血压防控刻不容缓。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非同日3次测量上肢血压),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部分高血压患者可伴有头晕、头痛、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小觑 许多患者在血压升高初期毫无察觉,它就像一个隐匿的破坏者,长期悄无声息地对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发起攻击。 心脏长期承受过高压力,会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血管内皮受损会加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冠心病。脑血管在高血压的冲击下,血管壁变脆、弹性下降,从而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引发脑卒中;高血压还长期损害脑血管的自我调节功能,可能导致头晕、记忆力下降,甚至发展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或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肾脏肾小球和血管也会因高血压而受损,肾血管粥样硬化引起肾血流量下降,同时因血管内皮损害,血管通透性增加,肾脏过滤功能下降,蛋白漏出加重肾脏代偿,如此长期恶性循环导致慢性肾脏病发生,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另外,高血压还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尤其是视网膜血管,可能出现眼底出血、视乳头水肿等,严重时可致失明。 高血压是如何找上门的? 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会相应增加,更容易在青少年时期就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不良的生活方式更是高血压的“帮凶”,高盐饮食会让体内钠离子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肥胖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影响血压调节机制,特别是腹部、臀部、大腿脂肪多的人群;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以及长期精神压力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高血压。 面对高血压 预防和管理是关键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抵御高血压的第一道防线。在饮食方面,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下,少吃加工食品,如火腿肠、腌菜等,尽量远离油炸、高糖、高脂食物;同时,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为身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运动也不可或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此外,还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将BMI控制在18.5~24kg/m2之间,男性腰围小于90cm,女性腰围小于85cm;戒烟限酒,减少尼古丁和酒精对身体的刺激,防止影响血压稳定;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高血压高危人群,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打破认知误区 守护心脑血管 虽然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但是大众对于高血压的认知仍存在误区。 误区一:高血压是老年病,年轻人不需要关注。真相是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不分年龄,任何年龄都可能得高血压,它不是老年人“专属”,尤其是有家族性遗传病史的年轻人,更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且随着年龄增长,患高血压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误区二:高血压无症状,不需要治疗。真相是部分高血压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不代表身体没有受到损害。若不及时控制,随着病情发展,会进一步损害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心悸等症状。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一旦确诊,需尽早进行系统评估并治疗。 误区三:血压正常后,就可以停药了。高血压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尚无根治办法,需终身通过药物,以及结合低盐饮食、体重管理、适度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方式来控制病情,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减少并发症发生。 高血压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防治。对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手段,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科学的预防与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守护好心脑血管健康,提升生活质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重视高血压防控,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吕朝兰】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