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

2025-9-2 09:17|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590| 评论: 0|原作者: 罗会芳|来自: 阜阳日报

阜阳泉河风景带。 全媒体记者 庞诚 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铭记阜阳人民的抗战贡献,诠释其承载的伟大抗战精神,对于凝聚强大力量、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阜阳军民英勇抗战与贡献

  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阜阳既是敌后抗战的前沿,也是支撑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在民族危亡之际,阜阳军民同仇敌忾,付出了巨大牺牲,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和政治领导核心。面对日本侵略者暴行,阜阳军民奋起抵抗,以血肉之躯保卫家乡,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看不见硝烟”战场的有力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阜阳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经党组织大力推动,至1938年春,阜阳各地普遍成立“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党组织通过掌握各级“动委会”,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团结各阶层人士,把阜阳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组建青抗会、农抗会、妇抗会等团体,创办《淮流》《动员报》等报刊,开展宣传动员、书写标语口号,演出抗战剧目,举办各种抗日类型训练班,深入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参军、募捐支前等工作。1939年1月创办的阜阳抗战中学成为中共地下党的活动中心和培养抗日青年的摇篮,师生组成宣传队走向社会,进行战地宣传。党组织还在安徽抗日自卫军第五路军等武装中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培训干部,使其成为真正的抗日力量,并引导大批阜阳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学习,为抗战培养骨干。即使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动委会遭破坏的艰难时期,共产党人仍坚持开展秘密斗争或转移到涡北根据地继续战斗。

  正面战场浴血奋战。1938年8月,杨席清率抗日义勇军34游击纵队在正阳关、垂岗、庙台一带与日军激战,毙敌百余,461名阜阳儿女壮烈牺牲。同年8月25日,鄂豫皖边区游击第三纵队在阜南小曹集伏击日军,击沉敌舰3艘,歼敌大部,俘虏日军上尉。1941年,国民党92军王朝贵部在太和双浮集顽强阻击日军,270多位官兵伤亡。1944年4月,日军集结万余日伪军大举进攻阜阳,妄图打通交通线。国民党守军92军、骑8师等部浴血奋战,毙敌900余名,骑8师副师长卢广伟等1200多名官兵为国捐躯,成功挫败日军图谋。

  据记载,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抗战胜利,仅原阜阳县就征兵53752人,无数阜阳子弟奔赴全国各战场,有记载并留下姓名的牺牲将士超过2000人。同时,积极募捐钱物、慰问伤员,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阜阳军民以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斗争,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大局,其历史贡献永载中华民族抗战史册。

  伟大抗战精神的阜阳诠释

  与永恒价值

  阜阳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是伟大抗战精神在颍淮大地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并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蕴含着超越时空的巨大价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是阜阳军民奋起抗争的原动力。当国家危亡之际,阜阳儿女不分党派、阶层,不分地域,不分职业,纷纷组织起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杨席清毁家纾难组织义勇军,千余名抗战中学师生投身救亡,5万多颍淮儿女捐躯赴国难,彰显了阜阳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日军飞机大炮和血腥屠刀,阜阳军民展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著名抗战英雄彭雪枫将军曾率领新四军在蒙城、涡阳抗击日军,留下很多英勇故事,他身先士卒,血洒疆场。无数无名战士和民众在轰炸和屠杀中宁死不屈。全国各个战场上几乎都有阜阳籍将士,更有14354名伤亡同胞用鲜血捍卫了民族尊严。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是阜阳军民克敌制胜的利剑。在敌强我弱形势下,阜阳军民从未屈服。小曹集伏击战重创日军水上进攻;阜颍战役以巨大牺牲粉碎日寇战略企图;中共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掌握动委会,办报刊、建组织,开辟“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这种面对强敌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胜利的强大武器。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支撑阜阳军民穿越至暗时刻的明灯。日军轰炸摧毁了家园,但摧毁不了阜阳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共产党人始终坚守抗战决心,动委会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共产党人就转移到根据地或转入地下继续战斗;《淮流》的编辑们在油灯下坚持木刻“铅字”,让抗日救亡的呐喊永不停息。这种在逆境中坚守希望、永不言弃的坚韧意志,是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阜阳抗战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阜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蕴含的爱国主义、责任担当、英勇斗争、理想信念等核心价值,穿越80年时空,对今日阜阳抢抓历史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引领价值。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谱写阜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阜阳面临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机遇,肩负着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把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阜阳篇章的澎湃动能,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

  首先,发扬“血战到底”的担当精神,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一是学习抗日先辈敢打硬仗的精神,聚焦阜阳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构建“6849”产业发展布局,勇于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二是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擦亮“满意‘阜’务”品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发扬坚韧不拔的韧劲,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持久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发动群众的经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扎实成效。

  其次,传承“统一战线”法宝,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一是凝聚最广泛共识,像抗战时期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一样,新时代阜阳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包括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外阜阳籍成功人士等,搭建建言献策平台。二是加强区域协同联动,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战略,发扬“大后方”协作精神,主动对接沪苏浙、合肥都市圈等,在产业承接、科创合作、生态环保、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借势借力发展。三是引才聚智,以“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胸怀,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吸引人才的“软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让各类人才在阜阳有舞台、有奔头。

  再次,弘扬“匹夫有责”的情怀,立足岗位实干争先。一是激发全民奋斗热情,广泛宣传“建设阜阳,人人有责”理念,在各行各业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标兵典型。二是将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坚韧不拔、诚信守诺、邻里互助等美德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市民文明素养,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社会风尚。三是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强化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等各领域风险挑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铭记,是为了更有力地开创。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阜阳篇章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其蕴含的磅礴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士气、担当作为的勇气、创新突破的锐气和团结奋斗的和气,在新时代的壮阔画卷上,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阜阳篇章,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颍淮大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单位: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