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问什么是阜阳,我会说,是颍河水面上摇了千年的橹声,木桨划过碧波时溅起“碎银”,沾着两岸的青草香;是枕头馍刚出炉时的烟火温度;是奎星楼檐角挑着的岁月星辰;是会老堂青砖黛瓦上的霜雪,藏着老城的故事。这座被淮河与颍河双臂环抱的城,从不喧嚣张扬,只把历史的厚重、风光的温柔、美食的实在,悄悄酿成日子里最踏实的滋味。 阜阳的历史,是刻在砖缝里、映在水波中的鲜活故事。走近文峰塔,指尖抚过塔身砖石,明清年间的纹路还带着时光的温度,每一道砖缝都像在诉说当年建塔时的匠人初心。不远处,明正德年间立起的奎星楼静静守在城墙拐角,三层南门门楣上“奎壁联辉”四字笔势浑厚,二层“文光射斗”题刻筋骨分明,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墨迹仍透着当年的风骨。曾有多少寒窗学子驻足楼下,仰望檐角星月,把“金榜题名”的期盼写进案头书卷里,让这座楼成了皖北文脉的见证。 明万历年间,王胤亲手开挖的慧湖里也藏着阜阳的时光变迁。昔日的湖面曾映过文人雅士泛游的画舫,桨声伴着吟诗声飘向远方;如今,湖水又清凌凌地盛满了市井温情,晨光里有老人打太极的招式舒展,暮色中飘着广场舞的轻快旋律,四百年的起落兴衰,都在这一汪碧水的荡漾里轻轻沉淀。还有颍州西湖,虽没有杭州西湖的盛名,却因欧阳修“菡萏香清画舸浮”的吟咏、苏东坡一曲《醉翁吟》的风雅,成了阜阳人心中的诗意地标,那片湖光水色里,早已融进了城市的骨血,让阜阳自带三分书卷气。 阜阳的风光,是浸在水汽里的温柔,是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的惬意。 颍河穿城而过,清晨的河面笼照着一层薄如纱的雾,岸边芦苇荡里,水鸟的轻啼像刚睡醒的呢喃,翅尖掠过水面时,漾开一圈圈细碎的涟漪。 早起的渔民摇着小渔船缓缓前行,渔网撒开的瞬间,水珠溅起映出朝阳的碎金,落在水面又融进薄雾里。 沿着河岸走,能遇见扛着鱼竿的老人坐在石阶上,静待鱼儿上钩;能看见扎着羊角辫的孩童追着蝴蝶跑,笑声落在草地上;还能碰到牵着牛羊的农人往田间去,脚步慢悠悠的,和河水的流速刚好相配。阜阳的风光从不是奇山异水的震撼,而是“看得见河、望得见田”的亲切,是让人心安的烟火气。 阜阳的美食,是裹着乡愁的实在,是刻在骨子里的温暖。清晨的街巷刚亮透,咸麻糊的香气就先飘了出来。 舀一大勺咸麻糊盛在碗里,淋上点芝麻油、几滴香醋,一口下去,暖意从舌尖滑到喉咙,再顺着身子流到脚尖,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来。这是阜阳人刻在记忆里的早餐,简单却慰藉。 阜阳人喜欢吃馍,晌午的饭桌上,蒸馍往往是主角。刚从蒸笼里取出的大馍,圆圆的胖胖的,咬一口满是麦香。最地道的吃法是蘸酱豆,咸香微辣的酱味混着麦香在嘴里散开,越嚼越有滋味。这馍像极了阜阳人的性格,扎实、厚重,能扛住生活的风雨,也能给人满满的安全感。 到了傍晚,街角的烧烤摊早早支起架子,羊肉串烤得外焦里嫩,咬开时还能尝到肉汁的鲜美。三五好友围坐在小桌旁,面前摆着啤酒瓶,手里拿着烤串,说着家长里短的琐事,笑声混着烤肉的滋滋声。日子的热闹与温情,都在这烟火缭绕里满得快要溢出来。 什么是阜阳?是历史里藏着的风雅与坚韧,是风光里裹着的温柔与开阔,是美食里装着的实在与温情。它不像大城市那样满是繁华耀眼的霓虹,却用颍河的水、老城的砖、家常的饭,把日子过成了一首接地气的诗。 每一个在这儿长大的人,都带着它的烟火气走向远方;每一个来过这儿的人,也会把这份踏实的温暖,悄悄装进乡愁的梦里。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