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今天没作业!走,去劳动、去实践、去撒欢

2025-10-21 08:46|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58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杨燕/文|来自: 颍州晚报

  近日,合肥市发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若干举措》,明确提出“小学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引发教育界对“作业减负”与“成长提质”平衡的热议。而在阜阳,清河路第一小学的“无作业日”实践已先行一步——自2024年1月起,该校将每月5日或20日定为固定“留白日”,老师不布置书面作业,倡导孩子们参加家务劳动、参与社会实践、尽享欢乐时光,于点滴中收获成长。

给家长洗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没作业的时候,孩子在干啥?

  “‘无作业日’不是‘放羊’,而是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学习’。”清河路第一小学工会副主席张黎一语道破核心逻辑。校长许娟推动这一制度的初衷,正是为了打破“作业=学习”的单一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在体验中收获成长。学校结合节气特点、地域文化与教育目标,提前确定每月主题,既避免学生因无规划而无所适从,又为自主探索预留空间。

  翻开该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留白日”的精彩图景跃然眼前:国庆期间,高铁校区六(3)班学生朱文语走进田野挖红薯、收稻谷,用照片记录丰收;二(3)班钱令时用落叶拼贴创意画,留住秋日记忆;二(7)班张艺芯与李欣桐合作拍摄《拾秋》短视频,吟诵《山居秋暝》,用唐诗解读家乡秋景。

  这样的特色主题并非个例。今年6月,清河路第一小学获评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后,为进一步推进科学教育、深化家校共育,学校策划了“科学实验”主题“无作业日”,引导学生化身“小小科学家”,在实验中解锁新知识。西清路校区三年级(2)班的卢安迪用洗洁精演示水的表面张力原理,高铁校区三年级(1)班的陈祺通过“鸡蛋浮盐水”实验理解密度概念,长安路校区四年级(7)班的王乐晫用矿泉水瓶与口服液瓶制作“压强演示器”,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趣味实践。

  除了节气体验、科学探索,学校还引导孩子关注家乡、了解家乡,开展了“我为阜阳上分”主题“无作业日”,引导学生关注阜阳美食、美景和家乡文化等内容。学生们走进高铁阜阳西站、三蓬塔等城市地标,品尝格拉条、田三卷馍等阜阳名小吃,走进阜阳生态乐园、颍州西湖等景区,拍摄短视频,宣传介绍家乡的美食、美景。此外,家务劳动、亲子共读、体育锻炼都是清河路第一小学学生“无作业日”的热门选择。

秋收体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共同见证,孩子的悄然变化

  “‘无作业日’推行一年多来,学生的变化格外明显,从最初需要老师、家长引导,到如今主动规划、积极探索,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张黎介绍,这也是学校坚持推进“无作业日”的重要动力。

  最直观的变化,是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更宽泛了。清河路第一小学高铁校区语文教师张学荣的反馈,代表了众多教师的心声。她说,以往有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写作业”,经过“无作业日”体验,他们逐渐明白,田野里的丰收、树叶上的纹路、实验中的现象,甚至家务劳动的过程,都是学习的一部分。尤其是参与科学主题“无作业日”后,一些原本对科学课兴趣不高的学生,不仅主动查阅实验资料、动手尝试,还会在课堂上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带动了班级的探索氛围。

  对学生而言,“无作业日”不只是“没作业”,更是成长的快乐时光。“我最喜欢科学主题的‘无作业日’!上次我用家里的塑料瓶做‘喷泉实验’,一开始没成功,爸爸帮我一起查原因,最后看到水从瓶子里喷出来的时候,我特别开心。现在上科学课,我总想着能不能把课堂上的知识,也变成有趣的小实验。”陈祺同学兴奋地说。

  对家长而言,“无作业日”更成了改善亲子关系的“桥梁”。采访中,该校西清路校区学生家长马云飞表示,以往亲子交流大多围绕“作业写完没”“考试考了多少分”,话题单一且易引发焦虑。而“无作业日”让双方都放下压力,无论是一起做手工、读课外书,还是逛公园、体验农活,都能在轻松的互动中增进了解。“现在孩子愿意跟我们聊的话题多了,我们也更清楚她的兴趣和想法了。”

  从学校层面来看,“无作业日”也推动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前老师布置作业,更多考虑的是‘巩固知识点’,现在会更注重‘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张黎表示,学校会定期组织教师研讨“无作业日”的活动设计,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优化“活动菜单”——低年级侧重亲子互动与习惯培养,高年级侧重实践探索与能力提升,让“无作业日”真正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手绘鸡蛋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持续优化:让“无作业日”更贴合需求

  尽管“无作业日”广受认可,但实践过程中,学校也收到部分家长的顾虑,例如“孩子自律性差,会不会浪费时间”“少写一天作业,会不会影响知识巩固”。对此,清河路第一小学并未回避,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家校沟通,持续优化“无作业日”设计。

  学校会定期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分享学生“无作业日”的活动照片、成长感悟,让家长直观看到孩子的变化,理解“无作业”并非“无学习”;针对自律性较弱的学生,教师会提供简单的“活动建议清单”,帮助他们梳理思路;对于担心知识不及时巩固的家长,教师则会耐心沟通,说明“偶尔留白能让孩子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后续学习”,逐步打消家长的焦虑。

  “教育没有‘一刀切’的方案,‘无作业日’也需要根据学生需求、家长反馈不断调整。”张黎表示,未来,学校会继续结合阜阳本地特色,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更多贴近生活、富有意义的主题,同时加强与社区、家长联动,让“无作业日”不仅能给孩子的童年留白,更能为他们的成长添彩,也为更多学校推进“无作业日”实践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和爸妈一起包饺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