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清音作品《星辰大海》演出现场。受访者提供 11月4日,喜讯传来——太和县于飞团队深情表演的曲艺作品《星辰大海》,摘得第二十届群星奖(曲艺门类)。这是安徽省今年唯一获得群星奖的作品,也是继2016年淮河琴书《轧狗风波》后又一个摘“星”作品。 作为中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秉持“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理念,代表着群众文艺创作的最高水准。本届群星奖全国共有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29.5万名群众文艺工作者参加评选,经初选、复评、终评,最终60个作品(团队)获奖,其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各10个。 太和清音《星辰大海》为什么能? “春节后我们就开始筹划,3月份邀请专家作词。接着,逐字逐句编曲谱曲,推敲每个动作、每个表情的表达。”于飞说,《星辰大海》讲述的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安然克服种种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故事,讴歌了科技工作者在星辰大海中追逐梦想、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 为了让科研这一现代题材与传统清音完美融合,于飞团队反复调整唱腔节奏,让“四句腔”的悠扬既能承载家国情怀,又能传递人物细腻情感。配器上,他们在传统民乐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元素,让古老曲艺焕发时代活力。 从2月初赛,5月复赛,到10月决赛,于飞团队常常排练到深夜,并向孟影等老艺术家取经。正因如此,作品《星辰大海》凭借“硬核实力”脱颖而出,最终在全国文化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 太和清音起源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00余年,是全国古老而稀有的曲种之一。因曲调清新雅致、悠扬动听,演唱方式独特,得名“清音”。表演中,常常是一人一台戏、一人分饰多角。曲艺语言既有文采又容易上口,伴奏乐器主要有琵琶、古筝、坠胡、三弦等。明清时期,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清音会”遍布太和各地。 可随着时代变迁,这门艺术渐趋沉寂。2006年,太和清音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和县也成立了太和清音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说起与清音的结缘,于飞常说:“像是命中注定的召唤。”2008年,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于飞成为太和二中一名音乐教师。 “你的嗓音很适合唱太和清音。”在一次表演期间,一名老艺术家的话让她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彼时的她,连“清音”二字都未曾听闻,但心中的种子就此埋下。 2013年,太和县组织清音传承人选拔,中小学音乐教师受邀参赛。经过一番比拼,于飞被选中,跟随太和清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洪奎学习。 “太和清音细腻、深沉、清丽、高雅,独特的韵味深深吸引了我。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后继者少,面临失传的困境。”于飞说。 如何让太和清音焕发新的生机? “观众的喜爱,是唯一的出路。”于飞与同样热爱太和清音的伙伴们,一边修习技艺,一边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演推广。2013年,她表演的清音作品《让座》,用贴近生活的故事和灵动的唱腔,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门艺术。 在她的团队里,有人负责整理老唱段,有人钻研新编曲,有人琢磨舞台呈现,从谱曲到配器,从动作设计到表情拿捏,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慢慢地,于飞和伙伴们的坚持有了回响:太和县清音协会从几个人发展到百余名会员,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承梯队;“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10余所学校,1800余名学生接触到清音艺术,越来越多人喜欢上这独特的乡音。 一路走来,尽管也有质疑:“老掉牙的曲艺谁会听”“唱得再好又不能挣钱”…… 但于飞的脚步从未停歇,“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传承古老的民间艺术,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她努力挖掘新人,让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她希望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太和清音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获得认可。 从颍淮大地的文艺火种,到全国舞台的艺术瑰宝,太和清音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生机。于飞和她的团队,就像太和清音的“守灯人”,用热爱与坚守,让这古老唱腔逐梦星辰大海。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