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觅得知音共奔赴

2025-11-25 08:42|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320| 评论: 0|原作者: 浙江日报记者 刘刚 全媒体记者 汪文婕 通讯员 崔波/文 全媒体记者 郭海洋/摄|来自: 阜阳日报

安徽觅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七年前,它还是上海的一间初创实验室,朝着电子化学的艰深处奋力攻关;

  四年前,它落户阜阳颍上,开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惊险一跃”;

  一年前,它将公司总部从上海迁至颍上,迈入批量化生产的新阶段;

  两周前,它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光刻胶核心材料——光敏剂成功试产,一举打破国外企业近四十年的垄断。

  它,就是安徽觅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家连续攻克光敏剂、特种环氧树脂、人工智能服务器用低介电树脂三道“卡脖子”难题,为“中国芯”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建功立业的新锐高科技企业,也是阜阳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领性、标志性工程”。

  那么,是什么,让生于上海的“觅拓”心甘情愿换成“阜阳户口”呢?

研发人员在进行产品研发试验


  了不起的“觅拓”

  数字时代,芯片,犹如“心脏”。

  而提起芯片制造,人们就会想到独霸光刻机的全球巨头——荷兰阿斯麦。

  但这只是其一。生产芯片,既要有设备——光刻机,也要有核心材料——“光刻胶”。后者,长期被日韩企业垄断。

  如何才能实现“光刻胶自由”?答案是:必先实现“光敏剂自由”,因为光敏剂又是光刻胶的核心原料。但,光敏剂同样长期为日韩企业所垄断。

  “觅拓”,正是破局者。

  10月31日,颍上县循环经济园,在项目竣工投产仪式上,“觅拓”董事长莫宏斌透露,“觅拓”已经连续攻克光敏剂、特种环氧树脂、低介电树脂三大“卡脖子”材料难题,不仅填补国内空白,且品质均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五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觅拓”闯关始于2020年3月,其时,这支由海外归国人员组成的创业团队在上海建立实验室,踏上了光敏剂的研发之途。熬过数不清的研发长夜后,他们终于打通合成路线。

  接下来,就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惊险一跃”。2021年,在多方选择比较后,创业团队落户颍上县循环经济园,设立安徽觅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建起高标准的电子级化学品实验室。

  特别是今年10月光敏剂的成功投产,一举打破了国外近四十年的技术垄断,且成为国内唯一品种最全的感光材料生产企业。

  现在,“觅拓”造光敏剂,已然通过相应的光刻胶头部企业进入国内主流芯片及显示行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成为中国半导体自主可控产业链中澎湃涌动的新动能。

  不止于光敏剂,在超低氯特种环氧树脂这个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电子化工材料领域,“觅拓”同样成功入局、破局:在国产替代的同时,自主研发了五款比国外巨头们更高性能的特种环氧树脂。

  还有,用于人工智能服务器生产的低介电树脂,也成为“觅拓”新的重要增长点。其中的低分子聚苯醚产品,已成为继三菱瓦斯后全球第二家能稳定供货的企业,并成功进入全球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供应链。

  截至目前,“觅拓”已成功开发5大类、共46个品种的关键电子化工新材料产品,累计提交申请了49项专利,构筑起高耸的“科技护城墙”,核心产品更是首次把“日本标准”改成“中国标准”,其产品被国家工信部纳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

  为什么是阜阳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千古名句,道尽人世间的缘分奇妙。

  生于上海,兴于阜阳,“觅拓”与阜阳这座皖北名城的缘分同样奇妙。

  最初,一切似乎都是不可能。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芯片产业链太过高端,这类企业似乎天然与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门当户对”。阜阳虽是安徽经济第四城,坐拥千万人口,但总归还是难以得到这类企业青睐。

  “确实,我们最初也没有想到阜阳。”“觅拓”副总经理张建军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来阜阳之前,团队历时半年,考察了甘肃、湖北、江苏、浙江等多个地方。

  然而,缘分总是不可言说地奇妙。通过央企彩虹集团的引荐,正在为没有找到合适建厂地点苦恼的“觅拓”团队,抱着看一看的想法来到了管仲故里——阜阳市颍上县。结果,“一见钟情”。阜阳的交通区位、生态环境都让这个从上海来的团队眼前一亮。

  当然,创业者最看重的,还是营商环境。项目落户后,阜阳市、颍上县很快分别成立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全力做好要素保障,一对一提供“保姆式”服务。

  “从2021年9月项目落户至今,在阜阳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张建军告诉记者,“觅拓”落户后,对这个投资并不算特别大的项目,阜阳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联系,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亲自调度解决,发改、应急、环保等部门的“一把手”亲自帮企业办理各类手续审批。“这在很多地方都是难以想象的。”

  作为项目落户地,颍上对“觅拓”也是厚爱有加。厂房开建时,颍上县城投公司主动代建厂房。建设最高峰时,颍上县一口气协调了386名高空作业工人到“觅拓”同时施工,几乎把县里有高空作业资格的技术工人全部召集过来了。

  “那场面,让你非常确信——阜阳,是真能把事情做成的地方。”张建军说。

  张建军说得一点没错,从厂房开建到正式投产,“觅拓”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在半导体材料行业,这速度堪称“奇迹”!

  2024年,“觅拓”团队做出“奔阜”决定:将总部从上海迁到阜阳颍上。

  不止于“觅阜之恋”

  换上“阜阳户口”的“觅拓”,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回报也将是滚烫的——

  2026年产值可以做到1.5亿元;

  2027年产值能够突破3亿元;

  项目全线达产后,2030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

  但,对阜阳而言,“觅拓”落户并成功投产的意义,远远超出这些数字所能承载的价值。

  首先是营商环境焕新,引进一家“觅拓”,升级全流程服务。在阜阳,“觅阜之恋”的成功经验正在加速变成批量可复制的样本,在审批流程提速、金融服务创新、人才引育强化等方面不断升级服务,阜阳营商环境与高新企业所需正越来越匹配。

  更为重要的是,在阜阳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布局中,“觅拓”是一项“重要引领性、标志性工程”。

  对阜阳而言,当“觅拓”作出“把企业总部从上海搬到阜阳”的决定时,这不仅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基于自身发展规划和经济规律作出的合理选择,更是高新技术产业对阜阳发展土壤和发展势能的深度认同。

  它向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强力信号:阜阳这座皖北龙头城市,坐拥千万人口市场优势,兼具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双桥头堡”区位优势,只要在“因地制宜”上谋深谋透,完全能够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兴之城。

  这样的布局,阜阳正在稳步推进。

  从颍上“觅拓”厂区出发,驱车约一小时,就是阜合现代产业园。在这里,另一家电子化学新材料明星企业——阜阳欣奕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紧锣密鼓筹备上市。2013年落户阜阳后,“欣奕华”已经成长为中国显示光刻胶领域的龙头企业。

  继续放大观察视野,“觅拓”“欣奕华”所属的新材料产业,已被阜阳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八大先进制造业之一。近年来,通过系统谋划产业生态、推动集群发展,一批新材料企业在阜阳落地、成长、壮大,阜阳新材料产业集群正朝着千亿规模目标迈进。

  而且,不止于新材料产业,在阜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布局中,更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正在多个主导产业中不断孕育、持续迸发。

  觅得知音共奔赴!这是“觅阜之恋”的约定,也是阜阳与新质生产力的约定!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