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太和县二郎镇三位失明民间艺人 胡琴清脆,二胡悠扬,曲调婉转里唱出一句句悦耳铿锵;扎根乡土,历久弥新,琴书艺术在田间地头代代相传。在太和县二郎镇,有这样三位特殊的琴书表演者,他们双眼看不见光明,心中却深蕴袅袅琴声,几十年来与曲艺相伴前行,不仅组建了集西盲人演唱团,还收了几名徒弟。坚守了数年的琴书梦,如今还在继续。 双眼失明学艺难 二郎镇集西盲人演唱团,共有三名成员,分别是王士林、孙传仁和李艳。三人自幼双眼失明,却都与琴书艺术结缘,相识几十年来,已然成为莫逆之交。 作为队长,王士林是盲人演唱团的核心。3岁时,王士林罹患眼疾,成为了盲人。但他天生乐观开朗,且从小就喜欢听戏、学戏,有了戏曲的陪伴,他渐渐走出了失明的阴霾。 1983年,年仅16岁的王士林外出学艺,拜在太和县原墙镇有名的琴书师傅刘纯玉门下。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同门师弟、未来的搭档孙传仁。盲人学艺,实非易事。双眼不可辩物,全靠自己精心钻研、细心摸索。因为无法辩曲识谱,王士林只能靠旁人转述曲谱,自己再反复练习许多遍,每一首曲子都要花上常人数倍的精力,才能保证上手纯熟。在演奏中,分辨琴位也非常困难,王士林演奏曲子,全凭记忆。 坠胡、京胡、唱词、说白,王士林和孙传仁潜心学习,掌握了娴熟的表演技巧。虽然当时跟着刘纯玉学艺的年轻人有十多个,但最后学出名堂的并不多,王士林依靠强大的毅力和数倍的努力,在三年以后学成出师,开始参与当地的表演活动。 在太和县的许多乡镇农村,琴书接地气、有韵味,很受当地群众喜欢。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王士林经常跟随当地曲艺工作队,在文化馆组织下,下乡进行文化宣传。在四处奔走表演的过程中,王士林、孙传仁逐渐聚合在了一起。作为曾经的同门师兄弟,两人默契十足,经常在一起交流琴书艺术,谈天说地,在弹唱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1987年,王士林在一次下乡演出时,因为技艺高超,观众中便有人介绍自己的女儿李艳跟他认识。李艳也是一名盲人,16岁时外出学艺,但是并不精通,于是王士林带着她又学了两年。后来,李艳便在演唱团里给王士林当助手,为他拉坠胡。 虽然都是盲人,三人却因琴书结缘,在琴书艺术上产生了深远共鸣,几十年来从未分离。 组团演出受好评 时间如白驹过隙,几十年光阴匆匆走过,三人都已不再年轻,但依旧从未放下手中的扬琴、二胡,耽搁自己的琴书技艺。三人还都各自收了徒弟,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2018年,王士林、孙传仁、李艳三人正式组合成立了集西盲人演唱团。不论是外出商演,还是为群众义务表演,他们都形影不离。随着时代发展,观众口味也发生变化,演唱多年的琴书对一些观众渐渐失去了吸引力。2019年,在当地文化馆的指导下,三人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着手创作包含新内容、反映新时代的琴书作品。 近两年,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显着,为反映扶贫领域的正能量,王士林决定创作一首琴书作品。说着容易做着难,创作历程可谓不易。“我们没办法认字,没办法查阅资料,就由孙传仁的妻子从网络上搜集素材,一句一句念给我们听,然后我们再进行加工创作,编曲演唱。”王士林说,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们一有时间就研究唱法、歌词,“每天都觉得干劲十足,取得一点进展都非常开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9年底举行的太和县群众文艺调演上,三人创作的琴书作品《精准扶贫得人心》博得了满堂彩。这场表演由李艳唱词,王士林拉京胡,孙传仁拉坠胡。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群众文艺调演,也是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虽然看不见观众,但听得见掌声,这让他们非常激动。当他们手搭着肩谢幕下台时,观众再次用掌声致意。最终,他们凭借高超的演唱和多年来的默契,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场表演,获得了评委9.447分的好成绩。 计划成立新剧团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纷纷居家抗疫,所有演出活动取消,但演唱团三人停戏不停艺,经常通过电话互相交流,排练曲目。“唱了一辈子琴书,我们以此为生,以此为乐,不论什么时候都放不下了。”孙传仁说,现在疫情形势好转了,他们正准备结合疫情防控的内容,继续创作新的曲目,为今年再次登台表演做准备。 回顾几十年来的琴书人生,王士林、孙传仁、李艳三人都感慨万千。琴书的世界缤纷多彩,让他们找到了生活中的积极意义。“虽然我们是盲人,但是我们心里敞亮。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唱琴书,为的就是把这门艺术传承下来。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是很大的成功。”王士林说,这两年外出演出的时候少了,更多是在乡镇文化站组织的各类活动中为群众义务演唱,一年约有一二十次。为了带动更多年轻人学琴书,也为了让自己的技艺不失传,三人还收了徒弟,演唱团里经常琴声绕梁、笑语阵阵。 “接下来,我们演唱团想继续扩大规模,成立一个中型民间剧团,剧种包括琴书、豫剧、大鼓等多种形式,吸纳更多演员加入进来,把我们的曲艺文化唱好、演好,给乡亲们呈现更丰富的曲艺内容。”王士林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