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乡村坠子戏 群众喜爱看

2020-4-13 15:26| 编辑: 刘黎 | 查看: 13105|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王晶晶 程晓嫚|来自: 阜阳日报

  
  一把坠胡、两块戏简板、三四位民间艺人一见面,一场河南坠子的小型演出就全部就位了。特别是在曲艺界创作战“疫”作品期间,坠子这种曲艺形式深受皖北农村地区群众欢迎。在临泉县鲖城镇,72岁的姬怀珍是出了名的坠子艺人,她的儿子儿媳以此为业,而且各具专长。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参加创作和录制的《离别》《众志成城斗病魔》《抗击疫情辞婚礼》,在互联网平台流传甚广,让河南坠子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民间艺人身怀绝技
  
  坠胡是河南坠子的主要伴奏乐器,通过改造民族乐器三弦,把弹拨乐器变成拉弦乐器,在河南有200多年发展史。姬怀珍的老家在河南开封,18岁时远嫁临泉鲖城,把正宗的坠子带到了阜阳。
  
  春节前夕,姬怀珍带着大儿媳妇和小儿子来到临泉县长官镇山陕会馆,参加杂技小镇开街汇演。这次演出她并没有上台的打算,听说记者来采访,她轻轻取下绒线帽子,用手指梳理好头发,上前唱了一段现代坠子《善治临泉》。一个眼神投向旁边拉坠胡的小儿子,一种具有浓郁河南风味的伴奏随之而起。“开天辟地到如今,日新月异又一春,文明创造几千载,江山代代有新人。”在阜阳生活半个多世纪,姬怀珍还是一口地道的开封方言,只见她左手拿着一长一短两块简板,往临时舞台中间一站,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吸引观众驻足观看,有的还拿出手机拍下一段。她的音色厚实柔美,唱起坠子有板有眼,声腔和唱词相得益彰。
  
  姬怀珍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伴是鲖城镇知名的民间艺人,尤其擅长河南坠子伴奏。儿女们有的会唱,有的会拉坠胡,随时都能来上一段。“我们家的人到一起,可以连唱三天不重样。”姬怀珍说,这十多年民间演艺团体不太景气,依靠唱坠子难以养家糊口,他们一家早已发展了其他主业,坠子则退居从属地位。
  
  日常演出在坚持
  
  在姬怀珍身边,有一位身着红色棉大衣的中年女子,她身材高挑、披肩长发,是这次演出的主角。她叫李娟,出身亳州曲艺世家,是姬怀珍的大儿媳妇。李娟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也是临泉县曲协主席,表演文武坠子都是她的强项,疫情防控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抗“疫”作品创作和录制上。
  
  在德云社封箱相声会中,郭德纲与于谦两位相声大师表演了相声《武坠子》,让很多人对这种河南地方剧种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多年轻人知道坠子这种民间艺术,就是通过郭德纲的相声。其实,河南坠子在阜阳、亳州等地流传很广。”李娟告诉记者,2017年,她曾代表临泉县到北京参加全国曲艺相声新作展演,与姜昆等相声名家探讨民间曲艺的未来发展。记者到访当天上午,李娟在坠胡的伴奏下表演了文坠子《张娘娘劝海瑞》、武坠子《古城会》选段“关二爷古城送皇嫂”,一文一武,张弛有度,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这些年,李娟夫妻俩致力于河南坠子的传承发展,她多次带着乐队到上海、合肥等地参加文艺展演。“现在,豫剧、曲剧没有太大的市场,坠子的受众更小,发展艰难。”李娟说,到外地去演出唱得再好,回来一算有时候还要自掏腰包给伴奏师傅发工资,时间久了也就坚持不下去了。
  
  坠子传承当可期
  
  姬怀珍的小儿子张红卫今年43岁,他从14岁时开始学坠胡,前些年一直在民间剧团做伴奏。2000年以后,民间曲艺市场不太景气,他为了挣钱养家选择出门打工。十多年来,他进过工厂、干过瓦工活,把演出当成了一种副业。疫情防控期间,他与大嫂李娟合作录制了多个抗“疫”作品。
  
  这些年,河南坠子在当地城乡依然有不少受众,但是谁来为演出买单成了民间艺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我有3个儿子,大的21岁,小的11岁,爱人去世后,全靠父母代为照管。”张红卫说,相较于能拉能唱的父亲,还有拉得一手好琴的大哥,他这十多年间几乎把这门手艺丢了。现在勉强捡回来,也很难靠拉坠胡养家糊口。张红卫的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学厨师,现在已经找到工作;二儿子刚满18岁,在阜阳卫校学医学影像;小儿子现在读五年级,日常生活和学习由父母照顾。
  
  2018年,临泉县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兴县战略的十二条意见》,随之而来的“文艺三下乡”解决了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问题,河南坠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家第三代没有直接从事这个行业的,之前有一个侄女会唱坠子,嗓音也好,现在做其他工作。”张红卫说,当年学琴的时候吃了不少苦,也赶上一段好日子,现在侄子辈的没有一个学琴的,他真的很想把这门祖传的手艺好好传承下去。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