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年4月,阜阳迎来全市所有贫困县“摘帽”的历史性时刻。初夏时节,记者再次深入阜阳的乡间地头、扶贫车间,采撷起这片大地上,丰收与播种共同展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生动景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阜阳,正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从平平无奇的农作物,到热销海外的工艺品,安徽阜阳市临泉县的葫芦,在52岁的韩玉梅手中“麻雀变凤凰”,从“吃的”变成“看的”、“用的”。
葫芦“肚子”越大越有“福相”,越能给乡亲特别是贫困户带来“福音”。
而双腿残疾的韩玉梅,也像“晃而不倒”的葫芦一样,立在临泉这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深厚土壤之上,诠释着临泉人坚毅勤劳的性格。
韩玉梅展示的精品葫芦市价可达到五六百元。(央广网发 赵家慧摄)
在安徽姜尚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厅中,葫芦雕刻的各色台灯,和利用废木片制作的工艺品是今年的新品。“我们通常是在广交会上打出影响力,再接订单。”韩玉梅说,一个精品葫芦的市价在5、6百元,品相一般的也能卖到300元,公司产值每年稳定在3200万元,外销每年380万美元。今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广交会改成了线上,“以前产品70%外销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地。今年海外订单大幅缩水,我们正在考虑将重心转向国内。”
用木材的边角料制作的工艺品。(央广网发 赵家慧摄) 葫芦雕刻出的各色台灯是本季新品。(央广网发 赵家慧摄)
韩玉梅积极与安农大在临泉设立的皖西北实验站进行技术对接。“现在,一根藤上结出的大葫芦数量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小葫芦可以长到50多个。农科院还帮我们解决了重茬的问题。”
韩玉梅与葫芦的缘分要从2013年开始算起。“临泉民间一直有种葫芦的习惯,但大多是用来食用,我就想着,能不能利用葫芦做点文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造福百姓,是韩玉梅自2013年创办姜尚工艺品公司时就坚定的信念。
韩玉梅展示葫芦烙画的制作技艺。(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做好公司发展的基础上,她还积极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2016年,在政府支持下,韩玉梅为韦寨镇西李村20户贫困户贷资入股,三年来,每户贫困户年分红可达3600元。
每年春季,公司都要免费给贫困户提供亚腰葫芦苗,到了秋天再以4-5元的单个均价回收葫芦。田间总是可以看到韩玉梅拄着双拐的身影,贫困户没有钱买肥料,她当场就拿出了1000帮助他们买化肥,“我都是带着现金去的,贫困户当场就能拿到钱。”2019年2月,因创业扶贫成绩突出,韩玉梅被评为“中国好人”。
韩玉梅拄着双拐在地里查看葫芦长势。(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助力扶贫和发展农业,我就是累死在葫芦地里也值!”从一位残疾人到企业家,从一家作坊式的小厂到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增多的工艺品生产企业,韩玉梅靠着努力改变了命运轨迹。“自己身有残疾,知道残疾人的不易。”韩玉梅说,公司先后安排残疾人、扶贫户就业33人,优先雇佣贫困户、残疾人员就业,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培训扶贫户葫芦烙画和种植技术380人次,带动扶贫户2500多户增收。“葫芦的加工费是120元一个,熟练工一天就可以画一个。”
很多残疾人来韩玉梅这里学习烙画技艺。(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农业大市,如何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将更多的“吃的”变成可以“看的”、“用的”,韩玉梅的葫芦“发福记”,仅仅是阜阳农业的精彩一章,它带给我们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更多追寻、更多期待。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