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新枝了,你看,今年挂果比去年还多呢。” 老刘手指的方向,是那棵老枣树半腰身处发出来的繁茂枝叶,那片葱绿的浓荫里,点缀着密密麻麻的青青小枣。我说:“太好了,这是好兆头。不是有今年收枣、明年收麦的说法吗?” 第一次见到那棵枣树,是在2014年秋季。从村前到村后,途经一片荒废的老宅,那里杂草丛生,残垣断壁。沿着草丛里的一行脚印迤逦前行,忽然被一棵大树挡住。大树是枣树,主干有几人合抱之粗;树老了,据说有500年以上的树龄,树干小半已枯死,枝叶零零落落,整体看上去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这一次再走近老枣树,是几年以后了,这次是为迎接贫困村出列验收被指派驻点来的。走近村子,我的眼前豁然大亮,村道平展向远处延伸,行道树是整齐的常青树;部分路段已安装了路灯,路旁的沟塘经过治理,杂草没了,水清亮了;危房拆除维修,柴草集中堆放,村子里一眼望去,整洁干净;大枣树周围,原来长满荒草的废弃旧宅,现已改造成了村民文化广场,大枣树也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穿上时尚新衣;原来的污水沟建成了村民休闲去处,凉亭,草地,风景树,和朝阳一起倒影在清凌凌的水面,好一幅新农村图画。 “贫困村出列有把握吗?现存的问题多吗?还有哪些困难?”我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老刘话不多,只简单地说:“你看看就知道了。” 老刘叫刘玉民,70多岁,村里安排由他配合我工作。走访的间隙,我们边走边聊。老刘很健谈。他是退下来的原村委会文书。“谁家的大事小情都在我手里,”说着,他从口袋里取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皮笔记本,“看看,这是我的管家宝贝。”因为他是前任的村干部,又是现任的村民组长,近几年收取新农合保费、安装自来水等事宜,都由他经手。 老刘说,村干部为了摸清底数,达到精准,日夜辛劳。“苦点累点没啥,只要贫困户日子好起来,我们没怨言。”说这话的时候,老刘很淡然。 我们一同走访了每一个贫困户家庭。这是一个本年度预脱贫的家庭。一个大铁门关着一个大院子,坐北朝南四间主房,平顶,砖混,结构敦实;三间东厢房,西边是鸡舍、狗窝、厕所,剩余的空地种着蔬菜。房是新房,人是老人。据老刘介绍,这是一个82岁的婆婆,出来进去,白天黑夜,只有她一人。我们推开虚掩的大门,喊着话进到院子。正房的门敞开着,随着一声应答,我扭头看见厨房的地锅灶口,蹙着一个瘦弱的老者,她满是皱纹的脸上现出几分惊喜与和善的微笑。在和她的简短对话中知晓了她家的情形。“前些年俺家太穷,连个儿媳妇都没娶到家。现在好了,俺做梦都没想到,快死的人了,倒享起福来了。”老人既有深深的遗憾,又有真心的满足感。我让老人边说话边忙自己的活儿。经查对资料,老人享受着固定的养老金、低保补助、种植业政府补贴和分红,两个儿子又在外地打工,吃、穿不愁,水、电、住房均有保障,人均收入已经远远超过脱贫标准。无疑,这个家庭是符合脱贫条件的。接下来走访的贫困户,均达到脱贫的标准。 “户脱贫”的标准基本达到了,我心里有了底儿。“村出列”还有没有差距呢?跟着村干部,我看到了这个村近几年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全村已新修通水泥路11公里,新建桥涵40多座,新建了村小教学楼和幼儿园,新建了农民文化广场,几个自然村主干道都实施了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村党支部书记李贺武介绍说:“今年我们村有把握出列,这些成绩一靠好政策,二靠村里党员和干部的实干苦干。” 是的,全国有多少个这样的贫困村正在发生着可喜变化,全国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基层干部,正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用辛勤的汗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努力! 离开村子的日子,正是大枣泛红的时候。老刘特意打下一捧通红的大枣塞到我的包里,说:“这是我们村民的心意,也是我们的心愿。有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今后日子会像这红枣一样越来越香甜。”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