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中流砥柱筑牢“红色堤坝”

2020-8-5 09:18| 编辑: 刘黎 | 查看: 17156|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徐风光|来自: 阜阳日报


  
阜南县王家坝镇党员志愿服务队利用冲锋舟帮助群众出行。特约摄影 吕乃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十分重要。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
  
  紧循行动指南,过去两周,阜阳奋力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
  
  面对超常雨情、非常汛情,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闻汛而动、向险而行,扛起责任、担当作为,在抗洪最前线砥砺初心使命,全力以赴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牢牢筑起一道道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红色堤坝”。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现场督查,在防汛救灾第一线体现责任担当,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顽强奋斗】
  
  7月20日,全市4个行蓄洪区全部启用。在当天深入阜南县检查淮河干流防汛救灾工作之后,21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又赶到受洪水直接影响的颍上县半岗镇。
  
  在孔台孜庄台,村民孙传金一见到李锦斌,就高兴地说,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你,哪里雨大水大,你就去哪里,哪里群众有困难,哪里就有你。李锦斌笑着说,谢谢您老勉励,这是我们党员干部应尽的职责。
  
  面积超280平方公里,居民超34万人,耕地近25万亩,庄台和保庄圩150多个,临水堤圩更是蜿蜒绵长,4个行蓄洪区一天同时启用,防汛救灾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靠前指挥、担当作为!全力以赴确保堤圩、人民生命安全!”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以实际行动扛起防汛抗洪救灾的责任担当。
  
  7月19日晚,王家坝闸开闸分洪处在紧张待命阶段,省长李国英连夜赶到闸口,研究水位进一步变化趋势和行蓄洪区运用的合适时机。第二天,在现场全程督导调度分洪准备、开闸分洪及行蓄洪区运用各项工作后,他又赶往王家坝段淮河干堤、王家坝镇部分保庄圩和庄台,深入检查堤防巡查、行蓄洪区运用后的管理保障等工作。
  
  从7月17日到8月1日,副省长、市委书记杨光荣连续16天深入全市汛情最严重地区,一线指挥调度、督导检查防汛抢险救灾等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正东也多次部署安排防汛救灾工作,深入沿淮行蓄洪区实地督导。
  
  关系姜唐湖行蓄洪区安澜的颍右堤小沙堤,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险情。7月21日,姜唐湖开闸蓄洪第二天,杨光荣就冒雨来到这里,看堤坝、问险情。当晚,杨光荣又连夜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穿防汛救灾全过程,全力以赴实现确保人员安全、确保堤圩安全、确保生活必需、确保稳定脱贫、确保卫生防疫和确保和谐稳定“六个确保”目标。
  
  7月26日上午,颍上县姜唐湖行蓄洪区戴家湖一涵闸闸门破损,对行蓄洪区外的防洪安全构成威胁。正在阜南督导检查防汛工作的杨光荣立即赶到险情现场。险情排除前的连续6个昼夜,杨光荣和孙正东等市领导吃住在抢险一线,多次深夜指挥抢险、督导检查巡堤处险。
  
  登堤坝、上庄台,进灾区、访群众,查险情、问保障;白天不顾烈日暴晒现场指挥调度,晚上不顾身体疲劳连夜巡堤……防汛救灾第一线的责任担当,汇聚起全市迎战“汛考”的磅礴力量。
  
  市级层面成立市防汛救灾工作指挥部,设立“一办八组”,紧盯任务、走上前线,一项一项抓落实;11名市级领导深入各地联系包保防汛救灾工作;阜南县、颍上县主要领导及县直机关、乡镇负责同志全员走上防汛救灾一线;市直30余家包保联系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赶赴行蓄洪区,参与巡堤查险和应急处险抢险……
  
  “各级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担当作为,为全市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提供了重要保障。”防汛抢险救灾告一段落,参与调度督查的市直机关负责同志这样看。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担当、敢打头阵,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
  
  7月21日,蒙洼蓄洪第二天,王家坝保庄圩圩坝上,保庄圩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王振喜手里铁锹还没放下,就急忙联系其他9名党员,准备一起开个临时会,讨论巡查轮班工作。
  
  防汛形势严峻,王振喜和从阜南县委组织部赶来的干部及本地党员,在保庄圩组建临时党支部。大家讨论一致决定,将党支部办公室设在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保庄圩四周都有排水沟,出水口是整个保庄圩最低洼的地方,也是距离圩坝最近的地方,如果出现内涝或洪水渗透,这里就是第一时间发现点。”
  
  十几年未蓄洪,150多个庄台和保庄圩要守,30多万群众的安全和生活要保障,还有堤坝要巡查、险情要处置……这么沉重的防汛抢险救灾压力谁来扛?
  
  “我们是党员,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哪里有险情,就带头冲向哪里,党支部就建在哪里。”风声、雨声、呼喊声,掩不住广大党员这句斩钉截铁的话。
  
  张发合站出来了。姜唐湖防汛形势严峻,妻子刚去世不久的颍上县王岗镇周楼社区党总支委员、治保主任张发合,默默收拾行装,主动请缨,奔赴姜唐湖大堤,十几天坚守巡堤查险第一线。
  
  张斌站出来了。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党支部书记张斌在蓄洪前后连续三天日夜“钉”在堤坝上,衣服馊到自己都快闻不下去。
  
  周松站出来了。戴家湖长约6公里的大坝上,颍上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队员周松和百余名同事,昼夜奋战,值守时中暑晕倒的他,症状刚刚有所缓解,又赶回到岗位上。
  
  在阜南、颍上,200多名县直机关科级党员干部、后备干部,担任庄台和保庄圩的临时党支部书记、防汛救灾工作组组长,同群众吃住在庄台、保庄圩,防汛救灾抢险、保障群众生活;在市直,全市水务系统178名技术人员一直坚守在防汛抢险第一线,参与查险、处险等工作,不少人连续半个月没回家。
  
  ……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广大党员干部向险而行、挺身而出,在防汛抢险救灾第一线砥砺初心使命,再一次检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更筑牢了守护堤圩安全、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强防线。”市委组织部相关人士表示。
  
阜南县党员干部在帮助蒙洼蓄洪区群众搬运物资。 特约摄影 吕乃明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强大政治优势】
  
  张应林是王家坝镇刘郢庄台居民,马奔是阜南县青少年学生课外活动中心主任,俩人原本没有太多的交集,却因为蒙洼蓄洪区的第16次蓄洪,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7月20日蓄洪后,张应林所在的庄台被洪水围困,作为阜南县教育局派驻庄台担任临时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马奔来到庄台,迅速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吃住在庄台,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千方百计共渡难关。
  
  “他心很细,考虑很周全,谁家里缺啥少啥了,他都会第一时间上门,联系橡皮艇、冲锋舟送到庄台。”张应林说,庄台被困期间,马奔就是他们和外界联系的纽带,也是心里寄托,“有时候找他说说话,心里就更敞亮、更踏实了。”
  
  同样把党员干部当作“自己人”的还有退伍军人白鹏。
  
  得知家乡时隔13年后要再次蓄洪,这名土生土长的蒙洼人紧急从上海买票赶回老家。没有直达,就买到南京的车票,补票到阜阳,21日一早他赶到阜南老家。
  
  “听祖辈们说,几十年前的蓄洪,人们都是往外跑,现在不少人往家里赶,回家照顾老人孩子、力所能及地保卫家园。”白鹏说,这种变化源于蒙洼人民对党委政府、对党员干部的信任。
  
  白鹏还将这种信任转化为保卫家园的动力,他义务充当起临时“向导”,帮助救援部队往返湖心庄台,解决被围困居民的紧急所需。
  
  防汛抢险救灾形势紧迫、任务艰巨,仅依靠党员干部的力量难以完成重任。因此,党员干部在一线承担急重险阻任务的同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征集群众意见、吸纳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
  
  年届86岁的刘克义对党和政府愈加信任,这位亲历16次蓄洪的老人还主动加入了刘郢庄台的临时党支部,协助马奔摸排居民需求、征求意见和建议。
  
  这一次,他最是心安。蓄洪时,洪水到达台托三分之一,三三两两的老人们仍带着留守在家的孙子孙女在村口的广场上吃饭,没有一丝恐惧。“原来台子低,洪水一来,房子倒塌,保命是第一大事。”刘克义说,这些年,庄台抬高三次、加固三次,危房做了改造。31.5米高的庄台不再怕水了,水绕庄台四周,村民在家依然睡得踏实,“孤岛”却无威胁。
  
  刘克义坦言,洪水中,一面鲜艳的党旗就是村里的“主心骨”,大事小事找它准没错。时代在变,但危难中这面红旗未曾离开。“它使老百姓获得最大心安。”刘克义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