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大量古训提醒我们要敬天惜粮、爱惜食物。但是,现如今在一些人的生活中却成了一件“遥远”的事情。笔者认为,餐饮节约还须从家庭刮起,让餐饮节约成为一种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精神脊梁,凝聚了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风总和形成民风,民风的传承就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构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风可以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在好家风塑造中形成节约的行动自觉。勤俭节约美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传家宝,这个传家宝能不能传得下去、用得好,首先在于家风家教。每个家庭都应将餐饮节约的优秀传统培育成家风。同时,家风的培育不是纸上文章,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在生活中实践,形成行动自觉。家长自身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孩子们的榜样。也可以让孩子利用暑假等课余时间,参与农业劳动,亲身体会农民种地的艰辛,从而逐步培养起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样的家风一旦行成,全民节俭行动自会走得顺畅且持久。 在好家风传承中播下节约的思想种子。优秀家风的教育和传承,能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这一方面,笔者有切身的体会。在笔者印象中,小时候农村物质条件很不充裕,馒头掉到地上,母亲把脏的一半吃了,干净的一半给我吃的场景,不是出现在书本上,而是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祖辈每看到有人浪费粮食,就会念叨“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这种原生的家庭教育,也让笔者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时至今日,外出就餐时,仍坚持着按需点餐、剩菜打包的原则。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