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宾朋吃好喝好,也为了东家的面子,鸡鸭鱼肉上了一大桌,结果只吃了一点,“盛宴”变成了“剩宴”。席后,除了少数年长者打包外,年轻人很少主动打包剩菜剩饭。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剩宴”可不少,婚宴、年夜饭、升学宴、满月宴等等或多或少都会出现。 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关乎友情、亲情、爱情,关乎健康,关乎生活理念,也关乎人情面子。但最不应该被忽视的问题就是浪费食物。 犹记得,小时的饭桌上,长辈唠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能浪费粮食”,有时餐桌掉落几粒米就会被说教。在父辈那里,他们铭记着吃食堂挨饿受冻的经历,缺衣少粮的危机也时刻留在他们的心中。而如今,90后、00后,甚至10后出生的我们,从小过惯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很少能够体验到饥饿的味道。珍惜粮食的观念受教于父母,却从未感同身受,我们还能真正从心底到行动上去践行吗? 不可否认的是,勤俭节约一直刻在中国文化的基因里,不管你出生在哪一个年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被刻进心里。只是因为重虚荣、讲攀比的“面子文化”,因为忽视环境和资源的不当认识,因为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我们有时“故意”忽略了它的存在。从道德上来说,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不符合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仅仅靠个人自觉,是无法让所有人都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从而取之有度。这就必然需要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介入,强化对浪费粮食行为的刚性约束。 尤其是当下,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洪涝灾害对南方粮食主产区影响较大,部分地方面临一定范围绝收、减产。从全球视野来看,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今年全球饥饿人数新增1.3亿,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节俭已经不再仅仅是关乎道德的事,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餐饮浪费之风必须狠刹,我们要对餐饮浪费坚决说“不”。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